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
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山坡羊·晨雞初叫。元代。陳草庵。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從早晨雄雞初叫,到黃昏烏鴉不停地聒噪。世上有哪一個人不去名利場上奔波?
道路遙遙萬里,江水千里迢迢,為了求取功名人們苦苦跋涉在長安道上。
今天的少年明天就會衰老。江山依舊那樣美好;可人的容顏卻憔悴不堪了。
紅塵:佛家稱人世間為紅塵。此指紛揚的塵土,喻世俗熱鬧繁華之地,亦比喻名利場。
長安:今陜西西安,漢唐京都,此泛指京城。
這是陳草庵寫的調(diào)寄【中呂】山坡羊的二十六首小令中的第二十二首。該曲起筆就用兩個精工的對偶句,畫出兩個著名的歷史人物的醉睡圖:一個是貪圖酗酗大醉的陶潛,一個是貪圖昏昏大睡的陳摶。“圖醉”和“貪睡”,互文見義,極力渲染出他們醉了即睡、睡醒又醉的狂態(tài)。他們這種放浪形骸的狂態(tài),是無法為元代那些追名逐利之徒所理解的。“此時人”,指作者所處的元代社會中那些為名利而角逐的人;“當時意”,指陶潛、陳摶當時那樣做的用意。“此時人”與“當時意”用“不解”二字勾連起來,形成對比強烈的的句中對。這就使讀者急于知道何以“不解”,“當時意”又是指何而言,從而吸引讀者往下看。
“志相違,事難隨”,這兩個句短音促的對偶句,不加雕飾地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答案。原來那位被鍾嶸《詩品》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任彭澤令時,由于郡遣督郵至縣,縣吏謂應(yīng)束帶見之,而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印去職,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志,家居安貧樂道,以詩酒自娛,終生不再出仕。而那位自號扶搖子的后唐失意舉子陳摶,先后隱居五當山、華山學道,一睡常百余日不起,自后晉、后漢以后,每聞一朝興亡,就心有不悅而攢眉蹙額好多天。等到趙匡胤登帝位,方笑道:“天下自此定矣!”后被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道家稱之為陳摶老祖。淵明圖醉,乃在于他那高潔的志趣與世俗的現(xiàn)實相矛盾,只好有如昭明太子所說“寄酒為跡”(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陳摶貪睡,乃在于他登上仕途之事難以在政治污濁的亂世實現(xiàn),只好走他隱居避世的道路。他們既對現(xiàn)實感到不滿,而又無力變革現(xiàn)實,所以“不由他醉了齁齁睡”就事在必然了。“他”,此指“他們”,合寫陶潛和陳摶;“齁齁”(hōùhōu),形容鼻息聲。這里不僅用“醉”和“睡”照應(yīng)開頭兩句,為他們潔身自好而甘于寂寞合寫一筆,而且用“不由”二字將志事不合的必然情態(tài)一語道盡,從而點明了“當時意”的內(nèi)涵,解開了“此時人”從追名逐利的角度無法理解“當時意”之謎。
曲意至此,已經(jīng)豁然。但作者并不滿足,更用“今日世途非向日:賢,誰問你;愚,誰問你!”再推進一竿,使“嘆世”的主題鮮明而又尖銳地攤在讀者面前。如果說“向日”(即“昔日”)陶潛、陳摶采用“醉”、“睡”的方式敝屣世俗,終于贏得賢者、高士的美名,那么“今日”的“世途”(即“世道”,指社會狀況)更非昔比,無論你賢也好,愚也好,竟達到無人過問的地步。昔已不堪,何況今不如昔,賢愚不分,正邪顛倒,這是什么樣的世道,作者先用“今日”與“向日”這兩個句中對作今昔對比,再用“賢,誰問你”與“愚,誰問你”這兩個對偶句概括現(xiàn)實,并在整體上用前面六句對結(jié)尾三句進行反襯,從而將作者憤世嫉俗的一腔怨氣噴發(fā)凈盡,使全曲層層推進的波瀾涌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對當時社會的一個側(cè)面進行了諷刺。
陳草庵(1245——約1330),名英,字彥卿,號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監(jiān)察御史,中丞等職。現(xiàn)存小令二十六首。元·鐘嗣成《錄鬼簿》稱其“陳草庵中丞”,名列前輩名公之中。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以為陳草庵名英,曾任宣撫,延初拜河南省左丞。門巋繼考其人,名英,字彥卿,號草庵,析津(今北京)人。元代張養(yǎng)浩《云莊類稿》卷九《析津陳氏先塋墓碑銘》引陳英自述,敘其家世及任職歷程甚詳(見《元曲百家縱論》第七三頁),可備一說。其存曲多憤世嫉俗之作。 ...
陳草庵。 陳草庵(1245——約1330),名英,字彥卿,號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監(jiān)察御史,中丞等職。現(xiàn)存小令二十六首。元·鐘嗣成《錄鬼簿》稱其“陳草庵中丞”,名列前輩名公之中。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以為陳草庵名英,曾任宣撫,延初拜河南省左丞。門巋繼考其人,名英,字彥卿,號草庵,析津(今北京)人。元代張養(yǎng)浩《云莊類稿》卷九《析津陳氏先塋墓碑銘》引陳英自述,敘其家世及任職歷程甚詳(見《元曲百家縱論》第七三頁),可備一說。其存曲多憤世嫉俗之作。
送黃若木還莆。明代。徐熥。 執(zhí)手向城隅,送君歸鯉湖。風濤危渡峽,雨雪倦登途。遣日攜書卷,消寒問酒壚。不須嗟伏櫪,千里待名駒。
古來開閣自平津,幾見功成得奉身。逸老特蒙優(yōu)詔賜,乞骸何用屢書陳。
東都飲餞辭供帳,南驛乘符速去輪。歸到宜春酒應(yīng)熟,散金惟欲會鄉(xiāng)人。
嚴公解相還豫章追送淞陵作三首 其一。明代。皇甫汸。 古來開閣自平津,幾見功成得奉身。逸老特蒙優(yōu)詔賜,乞骸何用屢書陳。東都飲餞辭供帳,南驛乘符速去輪。歸到宜春酒應(yīng)熟,散金惟欲會鄉(xiāng)人。
晚桂。清代。許傳霈。 百卉俱飄息,叢桂出高岡。年年七八月,空際散天香。有桂獨后發(fā),若自甘退藏。繁枝零玉露,翠節(jié)霏輕霜。西風戰(zhàn)陣陣,清籟雜金商。紉蘭既失佩,裂荷早無裳。仙骨經(jīng)折磨,高韻起抑揚。仰天望蟾闕,一枝列上方。高擷此花者,徐步樂翱翔。何以同此質(zhì),瞠焉不可望。無知在草木,有意聽彼蒼。冬榮本我輩,先后何自妨。晚楓愛紅葉,晚菘饒秋光。嗟哉澗底樹,金粟綴郎當。遲遲非本意,羞與眾草芳。月中能寄語,乞為謝吳剛。
送趙升卿之韶幕。宋代。梅堯臣。 舟車歷盡險,風物乃還君。俎肉應(yīng)多味,虞韶不復聞。林鳴異音鳥,山冒欲晴云。若吊張丞相,空祠舊近墳。
詠懷古跡五首 其四 桂陽。明代。陳子升。 廣郡延袤古桂陽,郡人不省是維桑。換鹽忽漫逢賓客,食藕因思制楚裳。天下幾州真刺史,我來一度舊劉郎。而今不作看花恨,消息王孫草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