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茅檐低廈,婦蠶繅婢織紅奴耕稼。務桑麻,捕魚蝦。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興,休羨他。亡,休羨他。
山坡羊·江山如畫。元代。陳草庵。 江山如畫,茅檐低廈,婦蠶繅婢織紅奴耕稼。務桑麻,捕魚蝦。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興,休羨他。亡,休羨他。
江山像圖畫一樣美麗,幾間低矮的茅屋,婦女在養蠶繅絲,婢女在紡織縫紉,家奴在耕種莊稼。操持桑麻,捕捉魚蝦,漁民樵夫相見沒有別的話,隨便講講三國鼎立、分分合合,管他誰勝誰負。興旺了,不用羨慕他;衰亡了,也不必憐惜他。
蠶繅:養蠶與抽收繭絲。織紅:紡織與縫紉刺繡。耕稼:耕田與播種谷物。
務:經營。桑麻:農作物的泛稱。
牛繼馬:晉朝司馬氏開國初,西柳谷出土一石,上有圖畫及“牛繼馬后”的讖語。這里借指歷史上王朝的更迭與嬗變。
馬致遠在《哨遍》套數中說:“有一片凍不死衣,有一口餓不死食,貧無煩惱知閑貴。譬如風浪乘舟去,爭似田園拂袖歸。”又在《四塊玉·嘆世》中寫道:“佐國心,孥云手,命里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幾葉綿,一片綢,暖后休。”可見元代歸田隱居的文人,生活條件未必優裕,得免饑餒已屬滿足。而貫云石《水仙子·田家》四首,一首寫到“布袍草履耐風寒,茅舍疏籬三兩間”,另一首卻說是“田翁無夢到長安,婢織奴耕僅我閑”。看來元散曲鋪張歸隱后“田家樂”的種種富足,既是出于憤世嫉俗的需要,也不無畫餅充饑的理想意味。本曲自然也不能免俗。
作品的序絡十分明晰。從“江山如畫”的大背景敘出住所,再寫住所中成員的日常勞作,“耕稼”引出“桑麻”,“魚蝦”引出“漁樵”——列敘生活的家常。有奴有婢,豐衣足食,符合“閑適”題材散曲的模式。獨具一格的是下半的結尾。“三國鼎分牛繼馬”是豪辣老到的俊語。在一連串不動聲色的平靜敘述中,忽來此奇兀一句,頓生倔強之文氣,既展現了主人的避世身份,也使隱藏在隱居生活背后的感慨牢騷之情躍然跳出。于閑適的表象下不時伺機噴發出憤世的巖漿,是元散曲這類隱世題材作品常用的模式,有力地證明了它們其實是“嘆世”、“警世”之作的一種變相。
陳草庵(1245——約1330),名英,字彥卿,號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監察御史,中丞等職。現存小令二十六首。元·鐘嗣成《錄鬼簿》稱其“陳草庵中丞”,名列前輩名公之中。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以為陳草庵名英,曾任宣撫,延初拜河南省左丞。門巋繼考其人,名英,字彥卿,號草庵,析津(今北京)人。元代張養浩《云莊類稿》卷九《析津陳氏先塋墓碑銘》引陳英自述,敘其家世及任職歷程甚詳(見《元曲百家縱論》第七三頁),可備一說。其存曲多憤世嫉俗之作。 ...
陳草庵。 陳草庵(1245——約1330),名英,字彥卿,號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監察御史,中丞等職。現存小令二十六首。元·鐘嗣成《錄鬼簿》稱其“陳草庵中丞”,名列前輩名公之中。孫楷第《元曲家考略》以為陳草庵名英,曾任宣撫,延初拜河南省左丞。門巋繼考其人,名英,字彥卿,號草庵,析津(今北京)人。元代張養浩《云莊類稿》卷九《析津陳氏先塋墓碑銘》引陳英自述,敘其家世及任職歷程甚詳(見《元曲百家縱論》第七三頁),可備一說。其存曲多憤世嫉俗之作。
澤居。宋代。陸游。 澤居僅足不求余,曠快真同縱壑魚。平日酷憎蠅附驥,暮年肯作鶴乘車?齒搖但煮岷山芋,眼澀惟觀胄監書。此際自應還往絕,本無心與俗人疏。
贈得一禪師。宋代。敖陶孫。 舊時典正父,今日一浮屠。四海誰知己,三更忽撚須。空山吼獅子,暗壁縛於菟。何日當吾眼,藜休淡爾臞。
送王本一如遼陽。明代。邊貢。 送君無奈別情何,五日生朝客里過。心逐懸旌離漢徼,夢隨春柳渡遼河。重關復嶺狼煙接,暮雨朝云海氣多。應有大篇吟出塞,不須停馬問干戈。
春興 其一。。黎景義。 小欄花韻午晴初,家在桃源穩卜居。壯士不言三尺劍,男兒須讀五車書。天荒地老無人識,笑志歌懷亦自如。負米到家春未盡,鄉園行樂想潘輿。
社日兩篇 其一。唐代。杜甫。 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報效神如在,馨香舊不違。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