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蠶谷行。唐代。杜甫。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全天下各地區千萬座城池,沒有一座沒有甲胄兵器!
怎么樣才能把甲胄兵器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種呢?
如果能這樣,耕牛盡其用,蠶桑業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讓戰士們灑淚滂沱,那時全社會男耕女織,安居樂業,人們一邊走,一邊唱歌,是多么好啊!
郡國:郡和國的并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南北朝仍沿郡、國并置之制,至隋始廢國存郡。后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向:差不多的意思。
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農器:農用器具。《韓詩外傳》卷九:“鑄庫兵以為農器。”
盡: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烈士:指戰士。滂沱:雨大貌,這里形容落淚。
男谷女絲:即男耕女織,以名詞作動詞,是杜甫用字變化處。行復歌:一邊走,一邊唱。行復:且又。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304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至大歷四年(769年)之間,確切年代難定,諸家說法不一。這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故杜甫希望戰爭早日停止,讓戰士都能解甲歸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304
杜甫晚年創作的這首《蠶谷行》詩匯聚了他一生許多高尚的品格,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瑰寶。
此詩開頭四句:“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這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十多年的戰爭,使得鑄作生產工具的鐵都感到缺乏必須用武器來改造了。全國戰亂不息,農田荒蕪。詩人呼吁把甲胄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作,百姓安居樂業。國外有《把劍鑄成犁》的現代雕塑。大詩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用詩的形式把這種反戰思想藝術地體現出來了。銅鐵應當做成犁、鋤,服務于和平生活,現在卻做了殺人的武器、防身的鎧甲。對這種反常現象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一經詩人點出:甲胄應鑄作農具。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物非所用!盔甲回爐鑄而為犁、鋤,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盡其用的人間正道。詩人沒有直接痛斥戰爭,卻用鎧甲再造為犁鋤的形象語言強化了反戰思想。
這是杜甫的理想主義。這是杜甫勾畫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中勞動大眾的理想生活。這首詩所顯示的思想、識見,即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耕作社會理想觀念的巨大超越,同時亦是對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給予受體者的舍己奉獻天下士子觀念的超越。杜甫在這首詩中,直接給出了一個萬城無甲兵的和平構想,是一幅打著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國及和諧社會詩意安居的畫圖。
此詩雖短,卻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歷練由無數血淚與傷痛凝成的最后總結,它是一顆照亮歷史時空的一顆詩的鉆石,是杜甫和杜詩一切閃光理念的凝縮。因此,可以說《蠶谷行》一詩標志著杜甫卓苦艱辛的圣化之路的終結,標志著杜甫之所以成為詩圣的文學和文化意義的總括。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元夕大風雨。宋代。范成大。 河傾海立夜翻盆,不獨妨燈更損春。凍澀笙簧猶可耐,滴皴梅頰勢須嗔。
夜酌。宋代。陸游。 我有一瓢酒,與君今夕同。鳴檐社公雨,卷野沛歌風。閱世花開落,觀身劫壤空。北邙丘壟盡,太息幾英雄!
望秋高梨嶺,星下莆陽,慶生賢哲。問瑞蓂留兩莢。小試宏才,暫勞雕邑,布陽春仁澤。庭有馴禽,村無吠犬,稻黃連陌。最是邦人,合掌頂戴,萱草年華,蟠桃春色。卻笑仙翁,覓丹砂金訣。德滿人間,詔來天上,看壽名俱得。歲歲霞觴,鳳凰池畔,賀生辰節。
醉蓬萊·望秋高梨嶺。兩漢。佚名。 望秋高梨嶺,星下莆陽,慶生賢哲。問瑞蓂留兩莢。小試宏才,暫勞雕邑,布陽春仁澤。庭有馴禽,村無吠犬,稻黃連陌。最是邦人,合掌頂戴,萱草年華,蟠桃春色。卻笑仙翁,覓丹砂金訣。德滿人間,詔來天上,看壽名俱得。歲歲霞觴,鳳凰池畔,賀生辰節。
云棲竹樹甚茂幽蘭滿山。。玄燁。 山徑紆徐合,溪聲到處聞。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干云。倚檻聽啼鳥,攀崖采異芬。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
病訊四章 其二。明代。王彥泓。 繡被新鴛剩半床,怕拈卮酒怕聞香。能瘳別恨無靈藥,愿駐華姿有禁方。背冷乍溫教女弟,面痕輕舐待蕭郎。懸知乍起新妝淡,只有葵花似嫩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四十五。宋代。汪元量。 銷金帳下忽天明,夢里無情亦有情。何處亂山可埋骨,暫時相對坐調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