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柳題箋,當花側帽,賞心應比驅馳好。錯教雙鬢受東風,看吹綠影成絲早。
金殿寒鴉,玉階春草,就中冷暖和誰道。小樓明月鎮長閑,人生何事緇塵老。
踏莎行·倚柳題箋。清代。納蘭性德。 倚柳題箋,當花側帽,賞心應比驅馳好。錯教雙鬢受東風,看吹綠影成絲早。金殿寒鴉,玉階春草,就中冷暖和誰道。小樓明月鎮長閑,人生何事緇塵老。
倚著柳樹信筆題寫詩箋,在花前,帽子歪戴,自由自在的嬉游。總比受人驅遣要來得稱心如意。受人驅遣的日子,青絲很快消磨成白發。
我常在金鑾殿值夜,看皇宮的臺階上生出春草,這其中的辛酸甘苦又能向誰傾訴。真不如在小樓中賞著明月閑度時光,人為什么非要把大好年華浪費在名利場上?
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
題箋(jiān):題詩。箋:供題詩、寫信用的佳紙。
側帽:斜戴著帽子。形容灑脫不羈,風流自賞的裝束。
賞心:心意歡樂。驅馳:策馬快奔.為供效力。
東風:春風,一年一度,轉借為年光。
綠影:指烏亮的頭發。
金殿:金飾的殿堂,指帝王的宮殿。
玉階:玉石砌成或裝飾的臺階,亦為臺階的美稱,指朝廷。
鎮長閑:經常是孤獨悠閑,寂寞無聊。鎮長:經常、常常.
緇(zī)塵:黑色灰塵。常喻世俗污垢。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孫紅穎解譯,納蘭詞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02:第152頁
2、(清)納蘭性德著.墨香齋譯評,納蘭詞 雙色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10:第160頁
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張純修出令陽江,是詞當作于此后,是納蘭寫給張純修的寄贈之作。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匯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104頁
上片總寫友人游宦之閑適和自己御前的拘束,對比鮮明。當年的“倚柳題箋,當花側帽”,雖然遠離英雄的夢想,但它畢竟是自由自在、愜意浪漫的生活。如今雖然受到皇帝的器重,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但對納蘭而言卻成了無盡的苦楚,因此他才會發出“錯教雙鬢受東風,看吹綠影成絲早”的感慨。納蘭心中后悔選擇了這樣的生活,讓自己早生華發,在碌碌無為中老去。詞人身在廟堂之上,欲馳騁心懷而不可得,于是便向友人傾訴心中苦悶。納蘭對友人毫不遮掩自己的心頭愁思,視其為人生知己,朋友間的信任與默契見于紙間。這兩句寄寓納蘭無限的人生喟嘆:對鏡自視,看到歲月的痕跡已經留在雙鬢,又向烏發蔓延,心問頓時波濤翻滾,難以平息。
下片自然轉向對官宦生涯的描摹。“金殿寒鴉,玉階春草,就中冷暖和誰道”,金碧輝煌的廟堂,陰森一片,充滿了爾虞我詐。“金殿”“玉階”的尊貴與“寒鴉”“春草”的傷感彼此輝映,生發出“就中冷暖和誰道”的感懷。只一“誰”字既寫出了納蘭身居廟堂的孤獨無依,又傳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高山流水之意盡在其間。在詞的結尾,納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小樓明月鎮長閑”,不如悠閑地獨上小樓賞月,何必要沾染這世俗的塵埃。一句“人生何事緇塵老”,力透紙背,所有愁苦的失意情懷最終凝成一聲重如千鈞的嘆息。
全詞表達了納蘭對安閑自適生活的渴望,對人生錯位的苦悶和碌碌無為的生活的厭棄,似是牢騷之語,卻盡顯詞人性情,將對友人的思念蘊含其間,可謂情深義重之筆。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贈吳孝父歸黃山。明代。區大相。 黃山連碧虛,上有軒轅居。丹臺久蕪沒,何客此結廬。結廬獨長往,早發金庭想。高揖曹阮輩,煉藥恣偃仰。紫房閉綠苔,清澗裊云來。丹井昔常潔,瑤宮今始開。自為黃山客,醉拂黃山石。兀然發孤嘯,千峰斂暮色。何時啟石關,投足遍人寰。意欲窮九有,歸臥云松間。君去亦多時,君來何太遲。容成與浮丘,招手白云期。昔落風塵里,名姓在人耳。今返煙霞際,悠然與終始。三十二蓮峰,蕩漾金芙蓉。歸來當見憶,云鶴許相從。
送蒙齋兄長游天臺二首。宋代。戴復古。 山林勝處說天臺,仙佛多從此地棲。司馬八篇通道妙,豐干一語指人迷。時逢好酒從容飲,莫把新詩取次題。白日看云思我否,惠連無分共攀躋。
題吳子和山水。明代。張以寧。 今代高人張師夔,繭紙畫出紫陽詩。青山娟娟洗宿霧,綠樹粲粲含朝曦。孤篷高卷在沙腳,一叟獨坐閒支頤。返思前夜風雨惡,滿蓑白雨飛淋漓。牛渚天昏神鬼出,龍門雷動黿鰲移。明朝起視天宇凈,金盤高掛扶桑枝。云收浪息非昨夢,樹色山光如舊時。乃知穹壤間,神明有如斯。高天日月常昭朗,平陸風濤自險巇。紫陽之仙去我久,茲理明明知者希。秦川吳子和,讀書見天機。喜得此畫邀我題,嗟我倦游材力衰。大江長淮動千里,似此幾回親見之。行年五十未聞道,徑欲從此棲武夷。
夢覺聞香。元代。方回。 湖海余生在,桑榆暮景閑。只堪娛老圃,焉用訪名山。鄰屋曉舂急,客床鄉夢還。江天啼鴃處,殘月幾回彎。
蝶戀花 客中感春。清代。徐釚。 儂似浮萍漂泊里。不道留儂,到便儂留住。柳絮隨風花落處。為儂又惹閒情緒。紅淚拋殘無一語。滾滾難描,最是傷春句。試問荼蘼開似許。如何春又將歸去。
世美歸侍政府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作詩送之 其八。南北朝。鄒浩。 蕪城兆霜雪,潁川凋芰荷。昔別情已矣,今別情奈何。英英二三子,行亦車懸■。后日知誰同,蟬聲猶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