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醉太平·堂堂大元。兩漢。佚名。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堂堂大元朝,貪官污吏當權。河水泛濫成災,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苛捐雜稅繁雜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聲載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錢換錢,什么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污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堂堂大元:此曲見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二。原注云:“《醉太平》小令一闕,不知誰所造。自京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堂堂,氣象宏大莊嚴。
奸佞:巧言諂媚的壞人。指元末丞相托托、參議賈魯等人。
開河:《續資治通鑒》記載:“至正十年(1330)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托托)慨然有志于事功。時河決五年不能塞……托克托請躬任其事,帝嘉納之。……命賈魯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發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萬,廬州等戍十八翼軍二萬,自黃陵岡南達白茅,放于黃固、哈齊等國。又自黃陵至楊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又《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錢,官吏多不盡支放,河夫多怨。”
變鈔:據《元史》《貢祖本紀》及《食貨志》等記載,元朝建國起就用楮幣(即氏幣);先后發“中統元寶交鈔”、“中統元寶鈔”、“至元寶鈔”,又于至正十年(1350)另發“至正交鈔”致使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惹紅巾萬千:引起成千上萬起義的紅巾軍。紅巾軍,元末農民起義軍,用紅巾裹頭故名。
官法濫:指官吏貪污成風和拿錢買官。《草木子》記載:“元朝末年,官貪吏污……自秦王伯顏專政,臺憲官皆偕價同而得,于是有司錄風。上下賄賂,公行如市。”
人吃人:《草木子》:“元京饑窮,人相食。”
鈔買鈔:指錢鈔貶值,用舊鈔倒買新鈔。
元朝末年,奸佞當權,朝政極端腐敗。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糧,個個無比憤怒。于是,“開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線,導致了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批判現實主義,從詞牌開始就是在痛罵當權者,醉太平,粉飾太平罷了,社會矛盾如此尖銳,朝廷還紙醉金迷,難怪元朝90年就滅亡了。
堂堂的大元朝,一幫奸佞小人當權,從開河換取錢財開始就是禍害的根源,惹得紅巾軍造反,(紅巾軍好像是朱元璋參加的那支武裝,后來做大了,就不多說了),法令又濫又重,弄得四海之內怨聲載道。窮的人就差吃人,有錢人能更有錢,那朝那代有這種現狀。官賊一體,苦到最后的還是老百姓。
通篇在控訴社會現實,但更有些像戰斗檄文,號召被壓迫在最底層的廣大受苦群眾去造反。
送張穆之還鯨山舊居二首 其二。明代。何鞏道。 駑駘無力自蹉跎,重過龍門感自多。南海甘棠留世澤,西淮流水嘆恩波。操同清□常依鶴,書寄山陰好換鵝。一奏玉琴江月上,倚流閒聽縣人歌。
挽潘守 其三。宋代。林希逸。 鄉閭扶杖久,早歲譽兵間。誰信白頭叟,能柔赤腳蠻。人言勞不報,公有道能閒。似是英雄骨,埋名向此山。
浪淘沙 春晝。清代。陳星垣。 遲日滿窗紗。鸚語無嘩。小廊春色故秾些。瘦盡爐煙人倦午,簾影當花。繡幕捲朱霞。認取天涯。幾時芳草夕陽斜。燕子可憐飛緩緩,歸去誰家。
晚發贛城。。郭諫臣。 野燒寒光慘,篷窗落景催。舟隨流水下,鳥帶夕陽回。老去頻看鏡,閒來獨舉杯。連朝苦馳逐,忍聽暮猿哀。
贈海城王令公五首 其三。明代。釋函可。 天明野外勸農回,又向城頭辟舊萊。才欲關門看宋拓,忽聞吏報老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