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
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
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
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天臺曉望。唐代。李白。 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風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天臺山鄰近四明山,華麗清秀的山頂是百越國的最高峰。
赤城山紅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門,滄島的明月喜歡棲息的山上的高樓。
登高望遠,一直可以看到蒼茫溟渤的大海。
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鵬的翅膀一樣翻騰,蒼海里巨大的鯨魚隨波逐浪。
巨浪追逐著旋風,洶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電閃一樣快速往來。
看到這奇異的景色,卻找不到神仙的蹤跡,學道的心思難以平靜。
攀緣著樹枝,采摘下通紅的果實,燒起火熱的丹爐煉出丹藥,以脫胎換金骨。
如何才能身長羽毛,千秋萬代,在蓬萊仙島逍遙自在呢?
①《臺州府志》:天臺山,在天臺縣北三里。自神跡石起,至華頂峰皆是,為一邑諸山之總稱。按陶弘景《真誥》曰:高一萬八千丈,周圍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謂其頂對三辰,或曰當牛女之分,上應臺宿,故曰天臺。《登真隱訣》曰:處五縣中央,為余姚、句章、臨海、天臺、剡縣也。顧野王《輿地志》云:天臺山,一名桐柏山,眾岳之最秀者也。徐靈府記云:天臺山,與桐柏接而少異。《神邕山圖》又采浮屠氏說,以為閻浮震旦國極東處,或又號靈越。孫綽賦所謂“托靈越以正基”是也。
②《寧波府志》:四明山,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為郡之鎮山,由天臺發脈向東北行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峰,周圍八百余里,綿亙于寧之奉化、慈溪、鄞縣,紹之余姚、上虞、嵊縣,臺之寧海諸境。上有方石,四面有穴如窗,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山。
③華頂峰,在天臺縣東北六十里,乃天臺山第八重最高處,可觀日月之出沒,東望大海,彌漫無際。
④《太平寰宇記》:赤城山,在天臺縣北六里。孫綽《天臺山賦》:“赤城霞起以建標。”李善注:“支遁《天臺山銘序》曰:往天臺山,當由赤城為道徑。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石色皆赤,狀似云霞。《天臺山圖》曰:赤城山,天臺之南門也。建標,立物以為表識也。”
⑤溟,渤海也,見 七卷注。
⑥大鵬、巨鰲,俱見一卷注。
⑦劉琨詩:“朱實隕勁氣。”
⑧王逸《楚辭注》:“人得道,身生羽毛也。”
⑨梁簡文帝詩:“千春誰與樂。”王勃詩,“芝廛光分野,蓬闕感規模。”
這首詩作于李白賜金還山后,與杜甫高適分手以后,來四明山鏡湖看望老朋友賀知章登臨浙江天臺山寫下的,主要是描寫浙江天臺山的華頂山,華頂山狀如蓮花的花心,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層層相裹、形似花瓢,李白登華頂山,揮毫寫下了“天臺曉望”的曠世詩作。以景托情。
此詩大約作于李白賜金還山后,與杜甫高適分手以后,來四明山鏡湖看望老朋友賀知章,但此時賀老已經去世.
此時李白的經濟條件比較好,可以煉金丹了.當然,李白到天臺山的次數很多,在26歲的時候就來過這里.但是從用詞與修仙的愿望看,比較符合40多歲以后的事.
從詩的情緒看是很高漲的,李白一上來就是四句對仗:接下來對證也不少: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等。可見天臺山給李白的感覺是相當的好(如此看來,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臺山的時候寫的,次數去去多了,感覺應該會遲鈍一些的).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偈頌二十九首。宋代。釋云。 支提不敢向人說,達磨西來有妙訣。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偈頌三十首。宋代。釋印肅。 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
試日懷世美。南北朝。鄒浩。 挾策剛為泮水行,暖風遲日試諸生。姚黃魏紫知何許,獨有楊花撲硯輕。
同周車駕邵憲副宴馬大參舊署。明代。黎崇敕。 南旺山河是舊游,相逢何幸此登樓。孤臺遠帶千峰色,一水中分兩地流。石畔葵榴侵客袂,門前楊柳系仙舟。明朝又趁南池勝,李杜遺文好更求。
和王德和知縣謁蕭千巖韻二首 其一。宋代。袁說友。 虛名誤壯夫,黃金變顏色。誰歟帛米謀,困此芻狗跡。安和一榻上,精神馀筆力。我欲造之深,劇談忘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