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明月夜留別。唐代。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在即將離別的時刻,我們就像明月一樣默默無言。此時萬籟俱寂,月光撒滿了大地,我們的內(nèi)心就像月光一樣充滿著柔情。離別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樣,對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蹤到任何一個地方——不管是天涯海角還是海陲邊塞。
層城:古代神話謂昆侖山有層城九重。后也用以比喻高大的城闕。
不僅如此,詩的前兩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這就使詩的前兩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復雜了。實際上,詩的前兩句也可變?yōu)椤半x人無語卻有情,明月有光卻無聲”,或者為了合于平仄,也可以改為“離人無語卻有情,有光明月卻無聲”這樣就將人和月分開描寫,前句寫人,后句寫月,但詩人此處卻偏偏將人和月交織地描寫在一起,兩句中都有人和月。從第一句看,兩人分離時都沒有什么話說,而月亮也沒有聲音,四周很寂靜,似乎沒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馬上一變,明月雖然無聲,卻有著潔白的光亮,而兩人分離時雖然緘言,保持著沉默,內(nèi)心里卻百感交集,充滿著離情別緒,這樣一寫,句與句之間就有一種起伏,一種變化。不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連月也有情。
前二句是寫兩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時情景,后二句轉(zhuǎn)而描寫離別后情景。作者是個女子,從末二句的口氣來看,第三句中的“人”也應該是指一位女子。她不僅離別有情,別后相思也依然有情。這從“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這三字看似平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著承上啟下的意義。從承上講,前二句雖然月無聲,只有光,但就如同人無語卻有情一樣,都是有情物,而此處說“人似月”,就是說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樣,仍是有情物。從啟下講,月亮每天夜里從云中映射到水中,又從水中爬到層城,年年歲歲,周而復始,表現(xiàn)其時間之長,而“人似月”,正是為了說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說明其相思時間之長之久。月亮皎潔無聲,離人相思無語,其情卻如同月光,云間、水上、層城,無處不在。足見相思之深沉、綿密,如詩如畫。詩從月光下離人的依依惜別,到月光下閨女的獨自相思,從頭至尾都將人、月合寫,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寫得十分有情味,又別致。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后為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1] 。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后為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1] 。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送欽禪人游岳。宋代。釋月澗。 雪峰不登岳,辛苦事參訪。虛空開笑口,猿鶴增悲悵。我昔乘天風,絕頂倚藤杖。群山如子來,萬境供一望。至今清夜夢,吟嘯煙云上。道人膽氣粗,一葉吞湘浪。欲識活祖師,告君語非妄。綠苔裹斷磚,便是南岳讓。
宋駙馬王詵江山勝覽圖。。顧應祥。 王郎妙手絕代無,生綃寫出江山圖。飄揚天趣入三昧,點染意象爭錙銖。遠山模糊近山碧,澄江一帶橫秋色。老樹參差曲岸妨,回波搖蕩崩堤仄。人家臨水盡開門,儼如雞犬聲相喧。萬杉路隔煙霞洞,獨木橋通楊柳村。忽然突起作險狀,兩厓怪石森屏障。峰回麓轉(zhuǎn)勢復平,賈舶漁舟互來往。樓臺隱隱云中起,疊嶂層巒青未巳。風帆渺渺天際來,咫尺渾同千萬里。
送王本一如遼陽。明代。邊貢。 送君無奈別情何,五日生朝客里過。心逐懸旌離漢徼,夢隨春柳渡遼河。重關(guān)復嶺狼煙接,暮雨朝云海氣多。應有大篇吟出塞,不須停馬問干戈。
和林治中雪詩五首。宋代。鄭清之。 擘天滕六勇如貔,移下瓊臺撲凸奇。老盡青山真是幻,從渠白戰(zhàn)更無詩。馮闌且喜明雙目,嘶騎寧愁到十眉。羔酒不妨敲竹韻,園林正好樂清時。
寄茅山道友三絕。宋代。周文璞。 伏事三茅過一生,癡心不望羽車迎。舊時手種黃龍子,今解升云入太清。
同崔太史張侍御飲周都閫亭子。明代。何景明。 公主山亭在,元戎小隊回。碧沙沾細雨,白日映輕雷。已并花邊駿,難孤竹下杯。良宵可乘興,歸騎莫頻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