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宛丘。兩漢。佚名。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你舞姿回旋蕩漾,舞動在宛丘之上。我傾心戀慕你啊,卻不敢存有奢望。
敲得鼓兒咚咚響,舞動宛丘平地上。無論寒冬與炎夏,潔白鷺羽手中揚。
敲得瓦缶當當響,舞動宛丘大道上。無論寒冬與炎夏,鷺羽飾物戴頭上。
宛丘:四周高中間平坦的土山。
子:你,這里指女巫。湯(dàng):“蕩”之借字。這里是舞動的樣子。一說游蕩,放蕩。
洵:確實,實在是。有情:盡情歡樂。
望:德望。一說觀望;一說望祀;一說仰望。
坎其:即“坎坎”,描寫擊鼓聲。
無:不管,不論。
值:持或戴。鷺羽:用白鷺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缶(fǒu):瓦制的打擊樂曲。
鷺翿(dào):用鷺羽制作的傘形舞蹈道具。聚鳥羽于柄頭,下垂如蓋。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66-26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62-264
關于這首詩的背景,主要有三說。一是刺陳幽公說。二是刺陳好巫風說。三是情詩戀歌說,此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后多數學者的看法,認為《陳風·宛丘》一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愛慕之情。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66-26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62-264
此詩三章,首章感情濃烈,開篇兩句寫詩人為巫女優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隨舞起,兩個“兮”字,看似尋常,實深具嘆美之意,流露出詩人不能自禁的愛戀之情。而巫女徑直歡舞,似乎沒有察覺那位觀賞者心中涌動的情愫,這使詩人惆悵地發出了“洵有情兮,而無望兮”的慨嘆,同是兩個“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單相思難成好事而徒喚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無一句情語,但所描繪的巫舞場景,仍處處可感受到詩人情之所系。在歡騰熱鬧的鼓聲、缶聲中,巫女不斷地旋舞著,從宛丘山上坡頂舞到山下道口,從寒冬舞到炎夏;空間改變了,時間改變了,她的舞蹈卻沒有什么改變,仍是那么神采飛揚,仍是那么熱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難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時——盡管詩中未明言但讀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詩人也一直在用滿含深情的目光看著她歡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愛你,你卻不知道!他在對自己的愛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認識的同時,仍然對她戀戀不舍,那份刻骨銘心的情感實在令人慨嘆。
此詩在技法風格上頗有特色。全詩一開始就以“湯”字凸現出的舞之歡快,與“無望”二字凸現出的愛之悲愴,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腸蕩氣,銷魂凝魂。第一章將主要內容概括已盡,是為“頭”,是為“斷”,而其語勢有似弦樂奏出的慢板,是為“曼聲”,是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與上綰連,再加渲染、鋪張,是為“腳”,是為“注”,而其語勢有似銅管樂奏出的快板,是為“切響”,是為“直”。而人們讀此詩時,雖然對詩人所流露的一腔癡情會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恐怕還是那無休無止、洋溢著生命的飛揚躍動感的歡舞。舞者那股不加矯飾、熱烈奔放的激情,令處于現代社會高度物質化的機械生活中的讀者體會到一種真正的活力。故此詩特定的文化氛圍使它有別于一般的《詩經》篇章而具有特殊的興發感動力量。
見陳制帥子華二首。宋代。羅椅。 奇功畢竟屬吾曹,狄武襄無諸葛豪。翠羽葆行禽孟獲,金龍衣在失儂高。春生洲渚千麾出,麥熟崆峒萬矢橐。從此南人不反矣,犂邊犢是帶邊刀。
寄朱博士。宋代。徐積。 吳有朱夫子,相知凡幾年。心憐閉門叟,書附過江船。行已為人表,文應許世傳。臨風有馀誨,時復慰皤然。
南天門觀音寺遙望。。弘歷。 古剎禮大士,虛堂息勞身。旋起憑欄望,舊徑還如新。谷轉見行騎,山高截片云。是時秋始孟,綠樹猶繁紛。兩山辟仙境,一路無纖塵。裊裊旌旆影,隱現出嶙峋。逸興一以暢,轉益憂懷頻。念彼隨從者,跋涉良苦辛。
滿江紅。清代。顧太清。 冒雪沖寒,崎嶇路、馬蹄奔走。望不盡、遠山冠玉,六花飛湊。碧瓦遙瞻心似剖,殯宮展拜澆杯酒。哭慈親、血淚染麻衣,斑斑透。故人意,休辜負。鄉間味,甘消受。費松柴一灶,余糧半斗。好客豈拘貧與富,充饑莫論精和陋。飯王孫、粗糲菜根香,逢漂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