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宛丘。兩漢。佚名。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你舞姿回旋蕩漾,舞動在宛丘之上。我傾心戀慕你啊,卻不敢存有奢望。
敲得鼓兒咚咚響,舞動宛丘平地上。無論寒冬與炎夏,潔白鷺羽手中揚。
敲得瓦缶當當響,舞動宛丘大道上。無論寒冬與炎夏,鷺羽飾物戴頭上。
宛丘:四周高中間平坦的土山。
子:你,這里指女巫。湯(dàng):“蕩”之借字。這里是舞動的樣子。一說游蕩,放蕩。
洵:確實,實在是。有情:盡情歡樂。
望:德望。一說觀望;一說望祀;一說仰望。
坎其:即“坎坎”,描寫擊鼓聲。
無:不管,不論。
值:持或戴。鷺羽:用白鷺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缶(fǒu):瓦制的打擊樂曲。
鷺翿(dào):用鷺羽制作的傘形舞蹈道具。聚鳥羽于柄頭,下垂如蓋。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66-26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62-264
關于這首詩的背景,主要有三說。一是刺陳幽公說。二是刺陳好巫風說。三是情詩戀歌說,此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后多數學者的看法,認為《陳風·宛丘》一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愛慕之情。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66-26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62-264
此詩三章,首章感情濃烈,開篇兩句寫詩人為巫女優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隨舞起,兩個“兮”字,看似尋常,實深具嘆美之意,流露出詩人不能自禁的愛戀之情。而巫女徑直歡舞,似乎沒有察覺那位觀賞者心中涌動的情愫,這使詩人惆悵地發出了“洵有情兮,而無望兮”的慨嘆,同是兩個“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單相思難成好事而徒喚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無一句情語,但所描繪的巫舞場景,仍處處可感受到詩人情之所系。在歡騰熱鬧的鼓聲、缶聲中,巫女不斷地旋舞著,從宛丘山上坡頂舞到山下道口,從寒冬舞到炎夏;空間改變了,時間改變了,她的舞蹈卻沒有什么改變,仍是那么神采飛揚,仍是那么熱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難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時——盡管詩中未明言但讀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詩人也一直在用滿含深情的目光看著她歡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愛你,你卻不知道!他在對自己的愛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認識的同時,仍然對她戀戀不舍,那份刻骨銘心的情感實在令人慨嘆。
此詩在技法風格上頗有特色。全詩一開始就以“湯”字凸現出的舞之歡快,與“無望”二字凸現出的愛之悲愴,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腸蕩氣,銷魂凝魂。第一章將主要內容概括已盡,是為“頭”,是為“斷”,而其語勢有似弦樂奏出的慢板,是為“曼聲”,是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與上綰連,再加渲染、鋪張,是為“腳”,是為“注”,而其語勢有似銅管樂奏出的快板,是為“切響”,是為“直”。而人們讀此詩時,雖然對詩人所流露的一腔癡情會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恐怕還是那無休無止、洋溢著生命的飛揚躍動感的歡舞。舞者那股不加矯飾、熱烈奔放的激情,令處于現代社會高度物質化的機械生活中的讀者體會到一種真正的活力。故此詩特定的文化氛圍使它有別于一般的《詩經》篇章而具有特殊的興發感動力量。
古詩十四首 其七。元代。張昱。 禰衡輕狡人,況以才自負。將赴漁陽撾,侮人還自侮。曹公豈容物,嫁惡與黃祖。值茲劻勷際,焉用鸚鵡賦?所以賢達士,貴在識時務。
送何憲行部趣其早還。宋代。王十朋。 九郡饑民望使軺,陽春有腳不辭遙。更須速返鄱君國,莫遣詩筒久寂寥。
三忠祠。明代。孫緒。 拂袖拜三賢,云霞映暮天。孤忠徒自許,一死竟誰憐。玄化昭心事,丹誠付簡編。明禋逢盛世,肸蚃自年年。
秋懷二首。宋代。王炎。 鏡中忽忽老侵尋,政坐文窮自陸沉。獨對西風搔短發,欲謀小隱背初心。江湖鴻雁天將冷,籬落黃花秋又深。拄笏看山聊爾耳,懶彈綠綺索知音。
鄭惠叔閣學守建寧三首。宋代。袁說友。 周這士也貴,如圭璧璠璵。東陜與南土,出入本裕如。高冠不可羈,位次實有余。輕此一葉舟,孰肯戲魯儒。自公抗章行,益以貴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