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國風·鄘風·墻有茨。兩漢。佚名。 墻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墻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墻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掃不掉。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沒法說出口。如果真要說出來,那話就難聽死啦。
墻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除不掉。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沒法詳細說。如果真要說詳細,那話說來可長啦。
墻上長滿了蒺藜,沒有辦法打捆走。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不能對人說。如果真的傳開來,簡直就是羞辱啊。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茨(cí):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刺。
埽(sǎo):同‘’掃‘’。
中冓(gòu):內室,宮中齷齪之事。
道:說。
所:若。
襄:除去,掃除。
詳:借作“揚”,傳揚。
束:捆走。這里是打掃干凈的意思。
讀:宣揚。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91-92
《毛詩序》謂“《墻有茨》,衛人刺其上,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朱熹《詩集傳》也持此說;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詩題序謂之:“刺衛宮淫亂無檢也?!北娬f相類,都認為這是一首譏刺衛國內宮庶公子頑私通國母宣姜,生五子,而名分不正,國人唾罵其荒淫無恥的詩歌。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9-90
2、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91-92
這首詩內容與《邶風·新臺》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諷刺宣姜(齊女)不守婦道,和庶子通奸,其事丑不可言。詩以墻上長滿蒺藜起興,給人的感覺,衛公子頑與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樣痛刺著衛國的國體以及衛國人民的顏面與心靈。
全詩一唱三嘆,在反復重復的數落中,一層層加深著對這一宮廷丑事的批判。在結構上,疊詠而意義遞進,無論在內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層深過一層,有效地增強著詩歌的諷刺力量。詩中之“不可?!?、“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寫墻茨之延伸愈來愈長,幾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實際上是比興衛公子頑與其父妻私通已經到了無恥糜爛、昭然無忌的程度。詩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詳也”、“所可讀也”,表明人們對這種宮廷丑事的議論,在一步一步的升級,幾乎已經盡人皆知了。詩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長也”、“言之辱也”,寫人們對于這種宮廷丑聞的感情態度,由丟臉、氣憤到感到恥辱,真有一人之禍,禍及國體的感覺。
此詩三章重疊,頭兩句起興含有比意,以巴緊宮墻的蒺藜清掃不掉,暗示宮闈中淫亂的丑事是掩蓋不住、抹煞不了的。接著詩人便故弄玄虛,大賣關子,宣稱宮中的秘聞“不可道”。至于為何不可道,詩人絕對保密,卻又微露口風,以便吊讀者口味。丑、長、辱三字妙在藏頭露尾,欲言還止,的確起到了欲蓋而彌彰的特殊效果。本來,當時衛國宮闈丑聞是婦孺皆知的,用不著明說,詩人特意點到為止,以不言為言,調侃中露譏刺,幽默中見辛辣,比直露敘說更有情趣。全詩皆為俗言俚語,六十九個字中居然有十二個“也”字,相當今語“呀”,讀來節奏綿延舒緩,意味俏皮而不油滑,與詩的內容相統一。三章詩排列整齊,韻腳都在“也”字前一個字,且每章四、五句韻腳同字,這種押韻形式在《詩經》中少見。
古大夫宅下馬石歌。清代。丘逢甲。 七百年來掩塵土,石與大夫俱氏古。大夫何許人?乃是紫虛仙人四世孫。宅在梅州州北門。眼前不見大夫宅,止見大夫下馬石。石立宣和之四年。大夫手鑄鎮宅錢。古錢出土銅銹紫,留與后人知宅址。錢鑄何年石能語,此石不刻黨人碑,又不貢筑艮岳兼花移。大夫五馬何逶迤?留題七星巖石方來歸。大夫歸來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塵時。當國者誰蔡太師。吁嗟時事已可知。大夫下馬心應悲,朝更代改宅何有?大夫名在馬骨朽。惟有此石長不刓,大書深刻苔花寒。摩挲欲具袍笏拜,當作到氏奇礓看。
寄王蘇州。明代。謝榛。 闔閭城外幾烽煙,非復淮陽臥閣年。坐嘯江山奇策定,仰看星斗壯心懸。石頭云逐東征馬,揚子波回北餉船。亂后不堪吳稅重,行春海上問荒田。
送彭稚修之蘭溪文學并寄胡元瑞。。歐大任。 一氈南去客為星,自愛名山手勒銘。叱石洞門含雨白,擷蘭溪色入船青。綵毫蚤擅詞人賦,絳帳今傳博士經。何可鴟夷無爾輩,濁醪應到子云亭。
送劉玉田通判歸山。宋代。羅公升。 詩工窮鬼妒,貌古人只譏。達士何榮辱,閒官更是非。面無三已慍,身帶一癯歸。已度囊中法,春田春正肥。
蔎林勸予移居于杭雪舫檗齋二使君亦云然而甌亭和之獨堇浦有以知予之難于遷也。唐代。全祖望。 此間良足樂,思蜀還瞿然。既戀善和書,亦念原氏阡。以茲幾躊踷,孤負卜居萹。我家舊吟社,近在孤山前。連劉諸高士,清風定有傳。重荷諸君意,為續城東緣。他時倘幾幸,得買陽羨田。不妨一歲中,來往三江間。所憂二使君,遠飛不我延。
蘇州天賜莊重謁夢苕師。近現代。嚴古津。 正憶春風帳,驅車過古城。論茶供侍坐,看竹自從行。吳下言夫子,江東阮步兵。龜堂詩萬首,箋注喜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