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黃鳥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言旋言歸,復我諸兄。
黃鳥黃鳥,無集于栩,無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
小雅·黃鳥。兩漢。佚名。 黃鳥黃鳥,無集于穀,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歸,復我邦族。黃鳥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言旋言歸,復我諸兄。黃鳥黃鳥,無集于栩,無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
黃鳥黃鳥你聽著,不要落在楮樹上,不要啄我粟米糧。這個地方的人們,如今拒絕把我養。還是回去快回去,返回親愛的故鄉。
黃鳥黃鳥你聽著,不要落在桑樹上,不要啄我紅高粱。這個地方的人們,信義對他沒法講。還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兄弟的身旁。
黃鳥黃鳥你聽著,不要落在柞樹上,不要啄食我黍粱。這個地方的人們,不可和睦相來往。還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叔伯的身旁。
黃鳥:黃雀,喜吃糧食。
榖(gǔ):樹名,即楮樹。
粟:谷子,去糠叫小米。
谷:養育。“不我肯谷”即“不肯谷我”。
言:語助詞,無實義。旋:通“還”,回歸。
復:返回,回去。邦族:邦國家族。
粱:粟類。
明:“盟”之假借字。這里有信用、結盟之意。
諸兄:邦族中諸位同輩。
栩(xǔ):柞樹。
黍(shǔ):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后稱黃米。
與處:共處,相處。
諸父:族中長輩,即伯、叔之總稱。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02-40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77-379
此詩與《小雅·我行其野》,前人多以為出自同時,是周宣王末年禮崩樂壞、社會風氣惡化的表現。舊說如《毛詩序》謂詩旨為“刺宣王”,毛傳云“(周)宣王之末,天下室家離散,妃匹相去,有不以禮者”。現代學者多贊同朱熹的觀點,認為是流亡異國者不得其所,故作此詩。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02-40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77-379
《小雅·黃鳥》是詩人為苦難人民喊出的悲憤之聲,寫出流落異鄉人的痛苦。不是天災人禍,誰也不肯流落他鄉。但命運使然,無可奈何。詩中的主人公在異鄉遭到他人不友好的對待,心情很壞,當他看到黃鳥成群飛來,啄食自己辛苦種下的糧食時,一股怨氣便從中而出。其實,他心里憤恨的是經常欺負、歧視他的當地人,是拿這些黃雀作比而已。
此詩與《魏風·碩鼠》一起展示了古代社會的一個現實:碩鼠為患家園,黃鳥做惡他鄉。非但樂土天國無處可求,就連此邦之人,也是“不我肯谷”、“不可與明”,甚至“不可與處”。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在異鄉遭受剝削壓迫和欺凌,更增添了對邦族的懷念,“言旋言歸”,“復我邦族”,還是返回故土吧!雖然不能逃避碩鼠、黃鳥、惡人,但或許還能在和親人的依傍中尋求些許暖意,給這充滿傷痛的心以解脫的慰藉和沉醉。
全詩三章往復加強,不斷地對黃鳥進行控訴,不斷地對當地人進行批評,批評他們不能善待異鄉人,不能進行心對心的交流,不能和平共處;不斷地表達著快快回到親人身旁的愿望。
聽著這來自遠古的動人心魄、直沖云霄的憤怒悲慟的呼聲,就連今天的人也禁不住為這位生活于亂離之世的詩人的不幸遭遇灑一掬同情之淚了。文學是活的社會生活與心靈體驗的歷史,《小雅·黃鳥》這首詩,正是春秋末葉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衰退、世風日下之壞亂景象的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縮影。作者在這里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不堪忍受剝削和壓榨的憤怒和對世道人心的徹底絕望。
在立意方面,這首詩與《魏風·碩鼠》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以“啄我之粟”的黃鳥發端,類比起興,以此影射“不可與處”的“此邦之人”,既含蓄生動,又表現了強烈的愛憎感情。
紀事 其七。清代。黃遵憲。 四年一公舉,今日真及期。兩黨黨魁名,先刻黨人碑。人人手一紙,某官某何誰。破曉車馬聲,萬蹄紛奔馳。環人各帶刀,故示官威儀。實則防民口,豫備國安危。路旁局外人,各各捩眼窺。三五立街頭,徐徐撚頷髭。大邦數十籌,勝負終難知。赤輪日可中,已詫郵遞遲。俄頃一報來,急喘竹筒吹。未幾復一報,聞鑼驚復疑。抑揚到九天,啼笑奔千兒。夜半籌馬定,明明無差池。轟轟祝炮聲,雷鄉云下垂。巍巍九層樓,高懸總統旗。
參政大資毗陵張公挽詩十首。宋代。周麟之。 晚歲游真館,分符蒞別京。九關留客鑰,千騎按屯營。天上金甌覆,江邊玉節明。傷心游宴地,悵望北山橫。
乙巳歲除日收周茂叔虞曹武昌惠書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內成十詩奉寄 其二。宋代。蒲宗孟。 想到零陵日,高歌足解顏。鄉閭接營道,風物近廬山。萬石今興廢,三亭誰往還。不知零與永,二郡孰安閒。
社日兩篇 其一。唐代。杜甫。 九農成德業,百祀發光輝。報效神如在,馨香舊不違。南翁巴曲醉,北雁塞聲微。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
留別定國侄。明代。李孫宸。 從子吾家彥,氣骨負高奇。少小同鉛槧,古道相與期。及予返休沐,竹林日追隨。兩雛賴教植,余亦借箴規。茲余復行役,相別出江湄。江湄深且浩,不及中所私。予游云已倦,汝策未逢時。日月不待人,行路苦逶迤。鴳飛搶榆枋,鴻羽漸云逵。黽勉事功名,莫使嘆衰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