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則仆與宗袞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亙,凡三萬里。何以言之?去年春會于京師,是時仆如桂林,袞如滑臺;今年秋,乃不期而會于桂林;居無何,又歸滑臺,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于野。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復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
送宗判官歸滑臺序。唐代。任華。 大丈夫其誰不有四方志?則仆與宗袞二年之間,會而離,離而會,經途所亙,凡三萬里。何以言之?去年春會于京師,是時仆如桂林,袞如滑臺;今年秋,乃不期而會于桂林;居無何,又歸滑臺,王事故也。舟車往返,豈止三萬里乎?人生幾何?而倏聚忽散,遼夐若此,抑知己難遇,亦復何辭! 歲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餞于野。霜天如掃,低向朱崖。加以尖山萬重,平地卓立。黑是鐵色,銳如筆鋒。復有陽江、桂江,略軍城而南走,噴入滄海,橫浸三山,則中朝群公豈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爾,人亦其然。袞乎對此,與我分手。忘我尚可,豈得忘此山水哉!
大丈夫哪個沒有奔走天下、安邦定國的遠大志向?我和宗袞在兩年之間,會面了又離別,離別了又會面,這當中來來去去所經歷的路程,總共有三萬里。為什么說有這么長的路程呢?去年春天,我們兩人在京城相會,當時我去桂林,宗袞去滑臺;今年秋天,我們竟然料想不到又在桂林相會;過了沒多久,宗袞因為國事的緣故又回到滑臺。坐船坐車,來來往往,哪里只止三萬里呢?人的一生有多久?剛聚在一起,突然間又要分別,象這樣相距遙遠,更何況像這樣的知己朋友極難遇上,還有什么好說的!
時間正值十一月,我們幾個朋友出城到野外為宗袞餞行。秋天的天空潔凈無雜物,像是俯向紅色的山崖。再加上萬重高山聳立,像從平地上突起。山像鐵那么黑,像筆鋒那么尖。又有陽江、桂江,從軍城旁流過,向南流淌,噴薄進入大海,浸潤著海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處在朝廷的那些官員們,哪里知道遙遠的邊地還有這么美好的山水?山水既是這樣,人也是這樣,都充滿情趣。宗袞面對此情此景,與我分手。忘記我還是可以的,怎么能忘掉這美好的山水啊!
〔仆〕自身的謙稱。
〔亙〕在空間或時間上延續不斷,這里指走過。
〔京師〕唐朝都城長安。
〔居無何〕停了不久。
〔王事〕國事。
〔倏聚忽散〕剛聚到一起很快就離開。倏、忽,都指時間短暫。
〔遼夐(xiòng)〕遼闊遙遠。夐,遠。
〔抑〕何況。
〔亦復何辭〕還有什么好說的!
〔朱崖〕紅色的山崖。
〔黑是鐵色〕即“黑如鐵色”之意。
〔陽江、桂江〕都是桂林附近的河流。桂江即漓江。
〔略軍城〕從軍城旁流過。略,過。軍城,可能是桂林附近的一個屯兵處。
〔三山〕傳說中的海外三座仙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中朝群公〕指在朝廷里當官的人。
〔遐荒〕遙遠的邊地。遐,遠。
〔爾〕這樣。
〔人亦其然〕人也是這樣,意為人和山水同樣有情趣。
宗判官,即宗袞,生平不詳,當是作者的好友。判官是幫助朝廷特派大臣佐理政務的中級官員。滑臺,地名,現在河南省滑縣。序是一種文體,是為送別而寫的文章,即臨別贈言這是一篇送別友人的贈言。
這篇贈言主要分兩個部分,開頭以“大丈夫哪個沒有奔走天下、安邦定國的遠大志向”總領全文,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拂去了離別的傷感。后面兩句話中的“人的一生有多久?剛聚在一起,突然間又要分別,像這樣相距遙遠,更何況像這樣的知己朋友極難遇上”這一句表現出作者的不舍和哀傷。其中“更何況像這樣的知己朋友極難遇上”更體現出了“海內存知己”的感覺。當時很快就被“亦復何辭”揮去。表現出作者的豁達,讓人讀起來不禁有一種輕快瀟灑的感覺。
第二段再現了桂林瑰麗的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送人的真摯情誼。“與我分手。忘記我還是可以的,怎么能忘掉這美好的山水啊!”這不僅希望好友能記住這美麗的風景,還希望能永遠記住他們的友誼。表現出作者感情細膩,非常珍惜這份友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比較能反映出作者的心境。
任華,唐代文學家。生卒年不詳,青州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人。唐肅宗時任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等職,還曾任桂州刺史參佐。任華性情耿介,狂放不羈,自稱“野人”“逸人”,仕途不得志。與高適友善,也有寄贈李白、杜甫的詩存世。 ...
任華。 任華,唐代文學家。生卒年不詳,青州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人。唐肅宗時任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等職,還曾任桂州刺史參佐。任華性情耿介,狂放不羈,自稱“野人”“逸人”,仕途不得志。與高適友善,也有寄贈李白、杜甫的詩存世。
寄懷菽園,兼訊蘭史,疊次曉滄韻 其三。清代。丘逢甲。 裸蟲擾擾夢方酣,白馬潮來撼赭龕。得勝名花夸大北,翻新捷徑走終南。蒙莊玩世甘呼馬,越石論交負解驂。冷盡山中煨芋火,擁爐人懶共僧談。
乙巳歲除日收周茂叔虞曹武昌惠書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內成十詩奉寄 其二。宋代。蒲宗孟。 想到零陵日,高歌足解顏。鄉閭接營道,風物近廬山。萬石今興廢,三亭誰往還。不知零與永,二郡孰安閒。
安樂窩中吟 其六。宋代。邵雍。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歷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呂居仁惠建昌紙被。宋代。劉子翚。 寒聲晚移林,殘臘無幾日。高人擁楮眠,臠卷意自適。素風含混沌,春煦回呼吸。余溫偶見分,來自芝蘭室。乍舒魄流輝,忽卷潮無跡。未能澡余心,愧此一衾白。嘗聞旴江藤,蒼崖走虬屈。斬之霜露秋,漚以滄浪色。粉身從澼絖,蛻骨齊麗密。乃知瑩然姿,故自慚陶出。治物猶貴精,治心豈宜逸。平生感交游,耳剽非無得。精神隨事分,內省殊未力。寸陰捐已多,老矣將何及。自從得此衾,夢覺常惕惕。清如夷齊鄰,粹若淵騫覿。獨警發鏗鍧,邪思戢毫忽。勿謂絕知聞,虛闈百靈集。鼎鬴或存戒,韋弦亦規失。則知君子所,惠以勵蒙塞。
和胡宗澤見寄。宋代。吳芾。 湖邊策杖步新晴,陡覺胸襟萬慮平。老去不須防意馬,靜中已是息心兵。閒來綠樹陰中坐,懶去紅塵鬧里行。賴與故人供一醉,不辜今夜月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