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少年子,挾彈章臺左。
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
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臥。
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
少年子。唐代。李白。 青云少年子,挾彈章臺左。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臥。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
青云富貴兒,挾金彈射獵在章臺下。鞍馬四蹄奔騰,宛如流星掠過。
白天用金丸射落飛鳥,夜晚入瓊樓醉臥。伯夷、叔齊是誰?何必獨守首陽山,挨餓受凍。
少年子:樂府雜曲歌辭名。南朝齊王融、梁吳均皆有此作。
“青云”句:即紈绔子弟。青云,喻官高爵顯。少年子,古稱青年人。
“挾彈”句:言紈绔子弟帶著彈弓在大街上游玩。章臺,漢長安街名。
“鞍馬”句:謂“青云少年”仆從之眾。
瓊樓:華麗精美的住所。
“夷齊”二句: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其父遺命立叔齊為嗣,叔齊讓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受,兩人共逃至周。武王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武王滅紂后,二人恥食周粟,逃至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在首陽山。后成為賢人的典型,常與盜跖相對。
盛唐時期,李白旅游京都,針對當(dāng)時京城子弟驕縱侈肆、放蕩不羈的生活的現(xiàn)象,于是寫下了這首《少年子》。
前兩句描寫富貴子弟驕縱放蕩,不守德行。他們的仆從也跟著他們不收道德,享盡榮華。從根本上寫出了上層社會的糜爛與繁華。
第三句描寫紈绔子弟早上打獵騎射,晚上可以睡在奢華的床上,享受人家富貴。和最后一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意味十足。
最后一句描寫伯夷、叔齊二人的悲苦生活。兩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能體現(xiàn)詩人對紈绔子弟的蔑視以及對伯夷二人的欽佩。“獨守”二字寫出了伯夷、叔齊二人和紈绔子弟的差距,也寫出了詩人對當(dāng)時京城子弟豪奢現(xiàn)象的不屑以及對紈绔子弟的諷刺。從二者之間的對比,可以看出詩人對伯夷二人的欽佩。
此詩以古賢伯夷、叔齊作對比,諷刺紈绔子弟,不守德行,以浮浪游冶為事,享盡榮華。蓋有“鸞鳳伏竄,鴟鸮翱翔”的感慨。詩中描寫貴公子驕縱侈肆、放蕩不羈的生活。生動地描摹少年公子的言行舉止,未直接褒貶,故后人見仁見智,看法不一。
總體描寫了詩人對兩種不同生活下的現(xiàn)象的看法,從詩里可以看出詩人對當(dāng)時上層生活的諷刺以及對伯夷的欽佩,形象生動地表達(dá)出詩人的想法,言簡意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次韻文士穎留題李子充雙寂軒詩。。郭印。 默默幽軒祗自知,天人一理未容欺。檐光坐揖青山入,窗影閒看白日移。休道囂塵侵晏宅,由來表里堪黃陂。思惟泯處全真現(xiàn),存得靈龜笑朵頤。
題云林畫。元代。黃公望。 遠(yuǎn)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陂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
燕堂詩。宋代。蔡茲。 世情日澆道情深,悔不林泉早脫簪。一世簡編胎后葉,百年香火奉先心。詩緣好句須親錄,酒到濃時輒倩斟。於此更無關(guān)意事,時攜諸幼步花陰。
柳家井畔,感傳書無路。霧閣荒唐吊龍女。便一枝、橫竹吹入湖煙,平波上、驚起老魚秋舞。
下界忒無聊,我勸銀蟾,飛到人間最空處。身世玉壺中,詩意高寒,曾遍染、湘天風(fēng)露。
洞仙歌 湖天望月。清代。易順鼎。 柳家井畔,感傳書無路。霧閣荒唐吊龍女。便一枝、橫竹吹入湖煙,平波上、驚起老魚秋舞。下界忒無聊,我勸銀蟾,飛到人間最空處。身世玉壺中,詩意高寒,曾遍染、湘天風(fēng)露。都說道今宵月朦朧,偏照出離愁,者般清楚。
壽黃貳守琮七言長律十六韻。明代。龔敩。 西浙澄波浸五湖,平江王氣壓三吳。故家禮樂新文運,澤國山河舊霸圖。昭代賢才誇奕世,中州清淑出名都。云高北海翻鵬翼,塵滿南陽識鳳雛。群史六經(jīng)那輟誦,萬言九制不操觚。場中策對三千字,天上名傳第幾臚。匹馬春風(fēng)行隴華,雙旌夜月過延鄜。煌煌肘后懸金印,濟濟腰間綰玉符。中部琴堂思撫字,上饒鈴閣聽傳呼。溪山冰玉平安好,錦繡文章世代無。童子何知親較藝,老儒猶幸借噓枯。九年已喜陪高義,一見真如謁大巫。南極星辰光照室,重陽時節(jié)慶垂弧。芳馨杳藹羅椿桂,翠碧交加映竹梧。珠玉未須辭瓦礫,蘋蘩非敢薦潢污。壽觴欲折黃花泛,不與陶潛共酒徒。
中書侍郎傅公挽詞 其二。宋代。范祖禹。 洛社瞻賢躅,書筵繼老成。聲容陪夙昔,論議想平生。節(jié)與盤山峻,名隨沇水清。草堂空舊隱,松月為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