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見雙節,因行上五臺。化樓侵曉出,雪路向春開。
邊寺連峰去,胡兒聽法來。定知巡禮后,解夏始應回。
送僧游五臺兼謁李司空(作送顥法師往太原兼謁李司空)。唐代。張籍。 遠去見雙節,因行上五臺。化樓侵曉出,雪路向春開。邊寺連峰去,胡兒聽法來。定知巡禮后,解夏始應回。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仁化錦石巖 其四。明代。符錫。 江翻西日愰丹厓,抉眥南榮斗柄楷。突兀尚愁飛鳥度,幽偏真剌野夫懷。龍棲石洞云常雨,鳳翥韶津禮億柴。罷卻薰弦弄明月,未應佺偓隔形骸。
燈下小酌。宋代。陸游。 江湖雙鬢禿,宇宙一身窮,酒浪搖輕碧,燈花落碎紅。交情元易見,春事半成空。尚覬身強健,煙畦擷芥菘。
寫墨竹一枝。元代。劉永之。 為君粘筆寫筼筜,數尺新捎綠粉香。持向西窗聽夜雨,高情渾似對瀟湘。
禽言 其一。明代。張弼。 得過且過,飲啄隨時度朝暮。得隴望蜀徒爾為,未知是福還是禍。得過且過。
次韻王鷗盟秋日郊居即事。宋代。楊冠卿。 松菊依然繞舊廬,西風歸興動鱸魚。歸來有酒輒成醉,旋摘秋園雨后蔬。
次韻云扉講師游南山有懷張外史舊游。明代。袁華。 昔陪張外史,躡云上崔嵬。前登風篁嶺,酌泉蒼蘚堆。后度麥岡重,荒墳際蒿萊。陵谷嗟變遷,覽茲良悲哉。維時莫春初,鳥乳聲喧豗。行循靈石澗,坐覓翻經臺。萬竹森玉立,云扉絕纖埃。楊氏椒房親,葬母此山隈。想當全盛日,軒蓋如云來。至今清壑亭,金鋪照莓苔。行觴藉草飲,蔬果雜櫻梅。賴彼二三子,促席相延陪。醉題素壁間,辭翰粲瓊瑰。掩映房山詠,光怪燭九垓。騎鯨上天去,化鶴何年回。二妙不可作,撫卷心孔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