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深,畫屏燈照,山色凝翠沉沉。聽夜雨冷滴芭蕉,驚斷紅窗好夢,龍煙細飄繡衾。辭恩久歸長信,鳳帳蕭疏,椒殿閑扇。
舜華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處,金輿漸遠,何時彩仗重臨?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陰。
八六子·洞房深。唐代。杜牧。 洞房深,畫屏燈照,山色凝翠沉沉。聽夜雨冷滴芭蕉,驚斷紅窗好夢,龍煙細飄繡衾。辭恩久歸長信,鳳帳蕭疏,椒殿閑扇。舜華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處,金輿漸遠,何時彩仗重臨?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陰。
在后妃居住的幽深的房里;燈光照著繪有圖畫的屏風,屏風上的山色一片濃綠,顯得格外古雅莊重。聽見冰冷的夜雨敲打芭蕉聲,驚斷了房里她的好夢;醒來看見攀龍香爐的香煙,在繡花緞被上空飄升。失去了皇帝的恩寵啊,她已久住長信宮中,帷帳里蕭條凄冷;原來的椒殿閑置無用,門兒關鎖冷冷清清。
皇帝車駕來的路上,長滿了苔蘚一層。繡簾默默地低垂,過很長時間才聽見,一聲更漏傳進宮中。她的容顏木槿花似的,憔悴在不知不覺之中。她羞于梳理烏黑的發髻,獨坐呆望滿面愁情;傷感的目光注視之處,皇帝乘坐的車漸漸失去行蹤。不知何時才能盼到,皇帝儀仗重臨再降恩寵?啊,她正在悲苦地心馳神往,翠綠的梧桐又移動了陰影。
此為現存文人詞中最早的長調,寫宮女的怨情。
洞房:深邃的內室。
畫屏二句:形容室內屏風上所畫山色。凝翠,凝聚著綠色。沉沉,茂盛、濃重貌。
驚斷句:謂雨打芭蕉,驚醒宮中女子的好夢。
龍煙:龍腦香燃燒時散發的煙氣。龍腦,又稱瑞腦、冰片,系從龍腦香樹干中提取膏汁制成。
辭恩句:謂失寵。長信,漢宮名。
椒殿句:謂宮門常閉。椒殿,后妃居住的宮殿,以椒和泥涂壁,取溫香多子之義扁,關閉。
輦路:帝王車駕經行的道路,因久不臨幸,故生青苔。
遲遲句:謂更漏聲緩慢地傳入宮禁,形容夜長難耐。漏,古代以銅壺滴漏計時,多稱玉漏。丹禁:古代宮禁涂以紅色,故稱。
舜華:即木槿,夏秋開花,朝開暮斂,古人多形容青春易逝。一作舜華。
翠鬟羞整:謂羞于梳妝。翠梁,指黑發。哭,環形發式。
金輿:帝王的車駕。
彩仗:帝王的儀仗。
消魂:又作銷魂。形容極度的悲傷,愁苦。
參考資料:
1、徐培均選注.婉約詞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3-4頁
2、弓保安.唐五代詞三百首今譯: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43-144
輦路苔侵。繡簾垂,遲遲漏傳丹禁。
杜牧的這首八六子是一首宮怨詞,詞的上片著力刻畫環境的孤寂、冷清,下片情與景交錯而行,寫出棄妃心中的希望、惆帳、寂寞與無奈,整首詞鋪敘委婉,時而抒情,時而布景,井然有致。
“洞房深,畫屏燈照,山色凝翠沉沉。”起拍三句,寫居室所在庭院深深,室內陳設華麗、氣氛凄清。“燈照”,點明此處所寫為夜間景況;畫屏,指屏風,在燈光映照之下,上面所畫山水色調顯得凝重沉著。“深”、“凝”、“沉沉”四字,渲染了夜中女主人公居室氛圍的典雅凝重的特征。
“聽夜雨冷滴芭蕉,驚斷紅窗好夢,龍煙細飄繡衾。”三句,寫出客觀環境的幽靜清涼。“冷滴”一語,寫出女主人公的神經極其敏感,若為無牽無掛之人,縱使雨打芭蕉,也不至于轉眼便被驚醒;“紅窗”之“紅”字,色彩明亮,同前所寫“深”、“凝”、“沉”等字形成對照,象征凝重的壓抑的氛圍中主人公孤獨的心理只有在“紅窗好夢”中才有片時解脫;被相思之苦所纏繞的女主人公剛剛幸得入眠,可作好合之夢,不料竟被雨打芭蕉驚斷,此種心境可想而知。而夢醒之后,但見那龍形香爐中冒出的煙霧彌漫室內、沾滿錦被,無限哀思有如裊裊薰煙不斷上升消散,愈見其凄清之意。“龍煙”是指攀龍香爐內所燃香料之煙,飄渺而至,籠罩繡衾,若有若無,虛虛實實。這高貴典雅的環境襯托出女主人公的身份,也襯托出其心境。
“辭恩久歸長信,鳳帳蕭疏,椒殿閑扇。”點明女主人公身份是已失寵之宮妃。“長信宮”多為失寵后妃居處代稱,屢屢出現于唐人詩中。詞中的“久歸”,點明自己失寵日久,因而“鳳帳”形同虛設、宮門常關閉不開。“椒殿閑扇”是說她至長信宮后,原來居處已被鎖起閑置。
“輦路苔侵。”過片一句,青苔長滿了皇帝車駕的必行之路,說明皇帝久已不行幸,與上片之”辭恩久歸長信”相呼應,以形象的畫面揭示宮妃的冷落處境。
“繡簾垂,梧桐又移翠陰”一句結語,雖未點明這種企望又要落空,但時光不待,桐陰轉移,女主人公仍陷在心馳神往的一廂情愿悲苦之中。
全詞所寫雖不過是描繪宮妃失寵望幸的情態,但其借助環境渲染烘托表述人物心態的手法卻很有獨特之處。其形象細膩的描繪筆觸顯示了作者狀物摹情的藝術功力,通篇讀來婉轉纏綿,曲折幽深。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泛清波摘遍 詠沼內紅魚。清代。陳維崧。 吳娘水閣,幾曲金塘,時聽紅魚跳波響。翳然花竹,日高舟尾浮菰蔣。妝臺上。傷春天氣,中酒心情,斜溜明矑還細相。照水釵傾,投餌鬟偏,幾遍惆悵。朝霞漾。寄到啼椷染血,帶得落花鋪絳。愛爾絕代紅妝,水云高曠。渾無恙。嬌鳥籠底去來,美人影中生長。莫管畫溪笠澤,黏天風浪。
灤京雜詠一百首 其三十一。元代。楊允孚。 北闕東風昨夜回,今朝瑞氣集蓬萊。日光未透香煙起,御道聲聲駝鼓來。
送陸比部汝成使閩中。明代。謝榛。 醉攀楊柳禁城東,別后芳樽不可同。日暮亂云迷遠道,天涯孤劍倚飛蓬。任公臺瞰江流近,大姥峰連海色空。虞帝好生當此日,遙知閩徼待春風。
應天長 訪板橋舊院遺址。用康伯可韻。近現代。周岸登。 絮云翳日,煙柳斷腸,羈游怕尋芳路。徐步青溪,不見春波照窺戶。愁紅舞,哀燕語。漫笑我、老懷空負。念佳麗,藉甚當年,懺情無緒。幽討向何處。種菜編籬,花鳥竟誰主。呼起澹心難寫,孤悰寄毫素。留靈瑣,邀夢雨。對逝水、曼吟千度。蘸金粉、與畫前朝,亂絲成縷。
喜亥白兄至都。清代。張問陶。 君至欣如我到家,剪燈絮絮問三巴。一年聚散悲身事,萬里庭闈感歲華。何日鄉居隨父老,不堪旅食飽風沙。近來苦憶鄉園樂,牛背斜眠嗅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