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越亡吳計已行,論功何物賞傾城?
西施亦有弓藏懼,不獨鴟夷變姓名。
一舸。清代。吳偉業。 霸越亡吳計已行,論功何物賞傾城?西施亦有弓藏懼,不獨鴟夷變姓名。
歷代詠西施的詩,或將她視為以色媚主,使吳王招致亡國殺身之禍的“尤物”,或將她視為滅吳的第一功臣。這首詩卻別出新意,揭露了統治者擅權負義的丑惡行徑,稱頌了西施的遠見卓識。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被俘后,范蠡用美人計,獻西施于吳王,讓吳王放越王回國,并使吳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得以滅吳,重建霸業。
首句“計已行”三字,肯定了這一策略已獲成功。毫無疑問,西施在實現“霸越亡吳”的謀略方面功不可沒,越國對她本該論功行賞。
第二句詩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績,同時又故意設問啟人深思:她究竟該得到何種獎賞呢?這一問,使詩顯出了曲折,也在讀者腦海中掀起了波瀾。
第三、四兩句回答了這一問題,同時也點了題。“西施為越苧蘿村西鬻薪之女”,傳說勾踐攜西施歸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將她沉尸江底,一說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詩人更相信后說。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懼”一句,可謂獨具慧眼,一語破的。“亦有”與下句的“不獨”互文對照,更說明在詩人看來,西施是一位聰慧過人的女子,當她犧牲自身拯救了淪亡的祖國后,必然會像范蠡一樣具有先見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惡,也必然會懷著與范蠡一樣的“弓藏懼”作出變名易姓、浪跡江湖的抉擇,以免功高震主,成為統治者權力私欲的受害者。這首詩突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女人誤國的“禍水”觀,史識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體現出“指事類情,又宛轉如意”(趙翼)的藝術特色。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
吳偉業。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蘇昆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
燭影搖紅 簾。明代。楊基。 花影重重,亂紋匝地無人卷。有誰惆悵立黃昏,疏映宮妝淺。只有楊花得見。解匆匆、尋芳覓便。多情長在,暮雨回廊,夜香庭院。曾記揚州,紅樓十里東風軟。腰肢半露玉娉婷,猶恨蓬山遠。閑悶如今怎遣。看草色、青青似剪。且教高揭,放數點春,一雙新燕。
十友亭。清代。朱庸齋。 閬苑天風接玉屏,江山文字見英靈。蒼茫三百年間事,片石誰尋十友亭。
養兒行。明代。李東陽。 朝廷養公公養兒,兒為心腹股肱誰?當時意氣各相許,兒不負公公負主。養兒至死心不易,寧不為兒不為賊。君不見入朝告變,歸殺身此兒非養。寧非真養兒,身死名不腐,惟有真兒心獨苦。
沁園春 戲贈陳較書。明代。曹溶。 姬汝應知,客況無聊,齧妃女唇。漫珠圓鳳撥,婢呼樊素,煙橫蘚佩,師事湘君。富貴漂萍,不隨碌碌,棙柁中流尚有身。歸來早,向浮名斷處,勾管佳辰。茸城月色如銀。休通道天邊散彩云。愿當筵搖筆,愁山匿影,連朝中酒,恨海揚塵。起五柳生,當蘇小小,菊圃雙棲八百春。姬微笑,謂彭蠡以后,還有癡人。
吉州感事 其三。清代。屈大均。 驚人惟間道,老我是孤城。深入應無敵,遲行自受兵。師徒隨雨散,壁壘與云平。飲盡將軍血,蒼茫哭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