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園中姐兒十六七,見一雙胡蝶戲。香肩靠粉墻,玉指彈珠淚。喚丫鬟趕開他別處飛。
清江引·詠所見。兩漢。佚名。 后園中姐兒十六七,見一雙胡蝶戲。香肩靠粉墻,玉指彈珠淚。喚丫鬟趕開他別處飛。
后園里一雙蝴蝶好端端地飛舞嬉戲,卻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驅逐。蝴蝶永遠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讀者對個中緣故卻是一目了然的。所以雖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人們欣賞無名作者新奇大膽的構思,欣賞作品柔媚的民歌風調。
起首兩句是對事件背景的交代,“姐兒十六七”、“一雙胡蝶戲”,純用口語,質直無華,帶有典型的小調風味。三、四句作小姐的特寫。“香肩”、“玉指”、“粉墻”、“珠淚”,在民歌說來已是一種雅化,然而又與文人煉字琢詞的求雅不同,使用的是一些近于套語的習用書面語,類似于說唱文學中“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一等的水平,故仍體現出俚曲“文而不文”的特色。末句則溝通并表出“姐兒”與“胡蝶”兩者的聯系。五句三層,各層次各自獨立形成一幅畫面,合在一起,卻成了一段情節有趣、動感十足的小劇。
本篇題稱“詠所見”,當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經如此脆弱的女子。但小曲確實讓讀者有所見,且對這位十六七歲“姐兒”在愛情婚姻上不能順遂的遭際產生同情,這正說明了作品新巧構思的成功。又全曲五句純用白描,不作半分解釋和評論,這種意在言外的含蓄,也是令人過目難忘的。
利用“一雙胡蝶”來作閨中女子懷春傷情的文章,在散曲中并非僅見。清代曲家潘曾瑩有一首《清江引》:“墻角一枝花弄暝,庭院添凄迥。黃昏深閉門,紅褪燕脂冷。飄來一雙胡蝶影。”把一名未出場的獨居女子的孤犧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兩相比較,也可發現民間散曲與文人散曲,在率意與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
以行自西山還相訪。明代。何景明。 聞汝西山去,題詩十日還。獨行翠微里,應到玉泉灣。石璧云孤裊,冬巖菊自斑。煙霞發妙思,高詠眇塵寰。
長相思 其二 采花。。丁澎。 郎采花。妾采花。郎指階前姊妹花。道儂強是他。紅薇花。白薇花。一樹開來兩樣花。勸郎莫似他。
賀新郎二首 其一。清代。項鴻祚。 夢斷霓裳闋,是天風、忽然吹下,廣寒宮闕。銀浦流云三萬頃,誤了兩番游歷。問靈藥、偷來何益?青女素娥齊掩泣,痛文簫、不上神仙籍。明鏡碎,寶釵折。星房想更添愁絕,望人間、霜零刺骨,雨飛成血。縱有羲和知此意,一夜玻璃敲缺。已難抵、今生離別。回首玉京樓十二,剩年年、淚灑關山月。千古恨,幾時雪。
秋夕過松陵。宋代。武衍。 月冷江空夜氣濃,桂行飛下廣庭風。不知何處神仙過,鶴唳數聲煙靄中。
金谷懷古。唐代。杜牧。 凄涼遺跡洛川東,浮世榮枯萬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綺羅魂斷玉樓空。往年人事傷心外,今日風光屬夢中。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