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桓靈時童謠。兩漢。佚名。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
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
被選拔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樣骯臟,
被稱為是干吏良將的竟然象雞一樣膽小。
秀才:漢代為舉士的科目,要文才出眾的人才能當選。
察:選拔。
孝廉:本來是漢代選舉宮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后來合稱“孝廉”。
寒素:漢晉時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清貧。
清白:也是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為官清廉。
高第:漢代選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說指出身豪門。
參考資料:
1、葉桂剛 王貴元.中國古代歌謠精品賞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34-35
2、劉岳松,鄒芳村,王海濤.中學古詩文對照注譯: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115-116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這一制度正式確定。這本來是選拔人材的辦法,但在東漢后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出現公然“賣官”的事。這首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參考資料:
1、葉桂剛 王貴元.中國古代歌謠精品賞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34-35
“舉秀才,不知書。”凡舉作秀才科的人,本應文才深秀、學富五車,但實際上卻連字都不識,于是便產生了名與實強烈的對比,夸張又并不讓人覺得虛誕。
“察孝廉,父別居。”孝、廉本來兩科,后來合而為一,應是事親孝順、處事廉潔之人當選。這里復詞偏義,重在講“孝”。孝之最為基本的,就是奉養雙親。但這位被薦之人,竟是與父親分居而住,就中國古代家庭觀念來看,無疑是不孝之舉了。
“寒素清白濁如泥”,寒素與清白,可能是性質相近的兩個科目。漢代察舉科目,只隨皇帝高興與需要而定,所以并不固定。《晉書·李重傳》中講到舉寒素要符合“門寒身索,無世祚之資”的條件,選舉制度漢晉相延,變化不應很大。范嘩在《后漢書·揚雄傳論》中說:“中興以后,復增淳樸、……清白、敦厚之屬。”可見二者都是選舉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稱與它所要求的品質應是相當的。故清白、寒素科出來的,應是出身清貧、為官清正之人,而實際上,勞動人民的評價則是“濁如泥”,可見他們是當不起那四個字的。
“高第良將怯如雞。”漢代不僅文官由重臣推薦,武將也如此。《漢書·昭帝紀》:“始元五年,詔舉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后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七月,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大概武將之舉,均要求“列將子孫”,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與文學對舉,在此又與良將并舉,可知與上面“寒素清白”一樣,是兩個相近科目。被薦之人,應“剛毅武猛,有謀謨(《順帝紀》)”,然而實際上卻膽小如雞,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這首民謠,用一兩個典型的細節,通過形象的比喻與夸張,將一個個名不符實的推舉現象并列起來,將封建時代選拔人材的虛偽、腐朽與可笑揭示得淋漓盡致,表現了勞動人民高超的戰斗與諷刺藝術。
汝寧徐使君 其九。明代。李攀龍。 三河名郡郁如林,治行看君結主深。但使便宜長得請,守臣無意賜黃金。
勝亭雪望。宋代。薛季宣。 上元云路玉塵飛,應是虬驂罷會歸。望合郊原人世變,映浮城郭夜燈微。連天忘卻黃岡縣,際水平將赤壁磯。滾滾長江耐澄撓,浪回鷗鳥一驚翚。
次韻昌叔詠塵。宋代。王安石。 塵土輕飏不自持,紛紛生物更相吹。翻成地上高煙霧,散在人間要路岐。一世競馳甘睬目,幾家清坐得軒眉。超然祇有江湖上,還見波濤恐我時。
玉樓春。。汪東。 南畦北壟青無際。社社忙供蔬果市。芥姜接葉長兒孫,瓜豆纏藤成姊妹。不教寸土輕拋棄。人力偏能窮地利。農家一語味深長,只有懶人無懶地。
自題畫梅。。金鑒才。 野梅如雪綴寒條,夢斷孤山月已凋。錦色千重應物累,春愁一點許君消。貪泉穿石真迷眼,細柳經風竟折腰。不覺只今林下客,青氈自擁話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