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題花山寺壁。宋代。蘇舜欽。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花山寺是因鮮花繁多、美麗而得名,來到這里才發現,不見鮮花,只見雜草叢生。
鮮花栽種的培養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奮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雜草卻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長的。
花山寺:地址不詳。《鎮江府志》載有沈括詩《游花山寺》一首,據此,花山寺可能在鎮江。
繁英:繁花。
草縱橫:野草叢生。
剪伐:指斬去枯枝敗葉。剪,斬斷。
勤力:勤奮努力。
凋零:凋落衰敗。
公元1044年(慶歷四年)詩人被貶蘇州之后,賦閑在家,一日外出游玩,來到花山寺,只見野草叢生,不見百花開放,覺得“花山寺”名不符實,于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趙生群 王曉英等.兒童學古詩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頁
從標題看,這首詩是記游之作。記游詩可以寫景狀物,也可以因景生發,別有寄托,內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說唐人的記游詩多強調圖形繪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記游詩多注重借景生發,述志明理。那么,這首詩則正是符合后一特點的。
“寺里”一聯,兩句各寫一種景觀。前一句虛出,后一句實錄,構成形象鮮明的對比。但二者所寫的對象又是同一的,這樣就把花山寺“名”與“實”相離的現狀突出了。生活中名實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詩人所見所寫的情況也實在太刺眼,這就使人讀了這兩句詩后不能不激動,激動的同時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卻無花可賞,必然會引起人們思索玩味的興趣,于是,作為一首詩的“發人深思"的藝術目的,也就自然實現了。作者當然是有著自己的答案的。他顯然深信命名之謬,寺里和山中本來是確實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見草縱橫”,是因為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客觀上說,“花易凋零草易生”,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發”,也正是對種花不易的真實感嘆。無疑,從主觀上說,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長了草勢的瘋狂,而且從詩人對這兩句次序的安排上看,顯然是特別強調人的主觀原因的。草本無罪,剪伐不力則是無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詩人在作出這一結論的時候,情感色彩卻并不十分強硬,因為詩沒有說“為何剪伐不盡力”,而是既講到對草要“剪伐”,又講到對花要“栽培”,中間加一個“須"字,就把他對剪伐不力的憤懣,變為必須要剪伐的規勸,因此,惋惜大于憤慨,警告少于勸誡的這種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是遵循著傳統的“明勸誡,著升沉”(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和“美刺"的美學思想和原則的。
這是結合詩人具體的經歷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內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這首詩畢竟是從自然景觀的描寫而來,從社會生活的現象而來,所以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又不僅限于社會政治方面。盡管也可以把詩中的“花”理解為賢臣,“草”,理解為奸佞,因而說詩的題旨是對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從這方面來看,這首詩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詩,而是對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的具有相當的哲理的醒世詩。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
蘇舜欽。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其二。宋代。柳永。 玉[土戚]金階舞舜干。朝野多歡。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鳳樓臨綺陌,嘉氣非煙。雅俗熙熙物熊妍。忍負芳年。笑筵歌連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
殢人嬌 晚浴。清代。陳維崧。 幾陣蟬嘶,趖了一枝花影。簾底下、井華冰冷。綃裳乍解,更紅酥寒凝。似素藕、浸勾碧湖千頃。浴罷憑闌,晚妝慵整。且消受、涼花綠茗。盈盈皓月,漸低窺金井。又畫就、深院夜香風景。
春日郊行。唐代。王翰。 林外鳩鳴客夢殘,起來隨意岸青綸。春深池面生新水,晚霽云頭露遠山。野寺秾花飛蛺蝶,高岑喬木囀綿蠻。杖挑二百青錢在,擬買村醪一醉還。
次前韻將歸隱黃山。元代。方回。 我家黃山百里遠,兩峰插天翠如剪。歸心久落故溪云,柁轉不由船不轉。采茶斸藥呼鄰翁,藉草地寬何不容。挾兔園冊教兒童,菜飽無異祿萬鐘。底須太史占星聚,世人尋覓無知處。海內故人脫相思,江東渭北空云樹。
舟次清口 其一。宋代。黃裳。 海岱東西六轉春,投閒休說去思人。此方緣盡回頭處,別有仙源可出塵。
隱士五首 其一 楚狂。明代。程敏政。 天王不西狩,列國多游士。楚狂獨何人,長歌向夫子。慷慨鳳德衰,當已胡弗已。晏歲草木蕃,吾道亦云否。岐山鳥不至,吾已方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