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
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
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
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唐代。李白。 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張公多有飄逸之興致,我們一起共泛舟于沔城邊。
時值秋季夜空陰月朗照,比之武昌也毫不遜色。
座中諸君陶醉于清亮的光輝中,一意為歡為自古以來所無。
郎官喜愛這里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諸君風流倜儻一如當年,英名將與大別山同存。
沔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漢市漢陽。郎官湖:原名南湖,在今漢陽城內東南隅,明正德以后漸涸。
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
張謂:字正言,河南人,唐代詩人,時任尚書郎。夏口:即鄂州,今湖北漢口。
牧:州刺史。宰:縣令。杜公、王公名皆未詳。
練:白色的熟絹。
酹:以酒潑地。
鄭圃:指管城縣之李氏坡。管城唐時屬鄭州,故稱。
大別山:《元和郡縣志》江南道沔州漢陽縣:”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霸诮窈蔽錆h市漢陽東北漢江西岸。
張公:指李白友人張謂。
武昌都:三國吳帝孫權改鄂縣(即今湖北省鄂城縣)置武昌,遷都于此。故言武昌都。
此山:即大別山。詩人泛舟南湖可望見大別山。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46-747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當時李白流放夜郎。乾元元年,在今湖北武漢停留時遇到了老朋友張謂。當時張謂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出臨夏口,地方長官沔州刺史杜公、漢陽縣令王公,作東道主,一同歡宴沔州城南湖中。此詩就作于此時。
參考資料:
1、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257-260
小序一百五十七字,詩五韻,共兩百零七字。詩序互相補充,敘述簡暢秀潔。開始,介紹時間、地點、人物,中間,敘述為郎官湖命名的經過;最后以贊作結。
此詩首二句“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說他有逸興,是作者對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贊美。這兩句交代與朋友們游湖之事。先表現湖光山色不亞于武昌,再說明良辰美景,興致頗好。說明為湖命名因由。據說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后,聲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為著名的“漢陽十景”之一。“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是這首詩中比較令人心動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湖名垂史的愿望。寫湖也是寫人,顯示了詩人自信和豁達。
南湖是無名的小湖,地方不過一城之隅,沒有雕砌的樓臺,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時此刻,涼秋午后,月光如練,水天一色。天月水月,與人相隨,光徹明媚,可入懷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詩人不禁覺得這里的月色極其美妙,興味無窮:”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雖在流放途中,興致亦未稍減。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賢豪身歷佳景,只因湖小而無名,無所稱道。而第一個愛上南湖的,是尚書郎張謂,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應叫”郎官湖“。無名即有名,而首先引為知言的,是文士輔翼、岑靜,兩個無名無位的小人物,正說明論是確論,筆是妙筆。
全詩”文小指大“,贊頌的不移的友情,標舉了自然的奇美,也是一曲無名者之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題陶燦文引觴自酌圖七首 其四。清代。王家樞。 我欲希高蹈,世外訪桃源。呼兒狎猿鶴,課仆擾雞豚。白云塞洞口,紅雨亂溪村。不如來飲酒,花下好開尊。
山中吟。明代?;襞c瑕。 二月多煙三月風,山花多是滿岡紅。一囊收取春光盡,付與奚奴寄大同。
翟好問。明代。楊基。 愛爾山城隱,柴門對縣衙。酒資千畝苧,生計一園瓜。雨步荷巾濕,風吟席帽斜。時時扶短杖,看竹到東家。
慶春澤 浴南溫湯。近現代。邵祖平。 乾軸流膏,陽和熾炭,玉池終日常盈。蒸燠爞爞蘊隆,紅霧吹冥。掛冠解帶欣浮拍,融熱浪,肌緩骸輕。洗連朝馬殆車煩,毛發俱清。人間尚有鴛鴦病,看雙攜過浴,搖蕩春星。助憶黃山仙湯,桃嶺渟泓,出山何事心消冷,怕橫流,卷盡孤馨。換幘臨風,自縱長謠,自濯長纓。
戲贈樂天、復言(此后三篇同韻)。唐代。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慈湖中流遇大風舟危甚食時風止游靈巖寺。宋代。張耒。 心悸西江浪似山,眼明僧舍一窗閑。從今要見廬山面,畫作屏風靜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