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公習(xí)禪寂,結(jié)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應(yīng)知不染心。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唐代。孟浩然。 義公習(xí)禪寂,結(jié)宇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慈∩徎▋簦瑧?yīng)知不染心。
義公高僧安于禪房的寂靜,將房子修在空寂的樹林之中。
門外是一座秀麗挺拔的山峰,臺階前有眾多深深的溝壑。
雨過天晴,夕陽斜照,樹木的翠影映在禪院之中。
義公誦讀《蓮花經(jīng)》,心里純凈清靜,這才知道他的一塵不染的虔誠之心。
義公:指詩中提到的唐代高僧。習(xí)禪寂:習(xí)慣于禪房的寂靜。
結(jié)宇:造房子。
空翠:樹木的陰影。
蓮花:指《蓮花經(jīng)》。
韻譯
義公在大禹寺中參禪修靜,禪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見一座孤峰峭拔聳立,臺階前道道山谷縱橫幽深。
雨剛停夕陽便散發(fā)出光彩,庭院里滿處都是青翠綠陰。
看蓮花出污泥卻依然潔凈,才知義公一塵不染的心境。
散譯
義公在寂靜的地方參禪,因而把屋宇建在深山老林中。
禪房外,孤峰聳立;臺階前,溝水清淺。
久雨初停,夕陽返照,綠樹的陰影散落在幽暗的庭院中。
看到池中的蓮花如此清純潔凈,我才明白義公的心境就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
⑴大禹寺:寺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義公:指名字中有一“義”字的僧人。禪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⑵禪寂:即梵文禪那的音義合譯,亦簡稱“禪”。為佛教基本修證之法,即寂靜思慮之意。寂:一作“處”。
⑶結(jié)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這里指禪房。一作“構(gòu)”??樟郑嚎占诺纳搅?。
⑷眾:一作“群”。壑(hè):溝壑。
⑸雨足:雨腳,指像線一樣一串串密密連接的雨點(diǎn)。
⑹空翠:明凈的翠綠色。
⑺蓮花:為佛家語,佛教以蓮花為最潔,其梵語音譯為“優(yōu)缽羅”。亦指《蓮花經(jīng)》。
⑻不染心:心地不為塵念所染。
參考資料:
1、彭定求.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6
2、田文.細(xì)說活解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251
3、王啟興.千家詩新注:湖北長江出版集團(tuán),2007:200
4、許海山.中國歷代詩詞曲賦大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6
這首詩作于孟浩然漫游吳越時。佛教在唐代極為盛行,而唐代詩人和僧人的關(guān)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許多詩人都有題贈寺院僧人的詩篇,這首詩即是作者游大禹寺義公禪房后的題贈之作。
參考資料:
1、王啟興.千家詩新注:湖北長江出版集團(tuán),2007:200
2、賀新輝.全唐詩鑒賞辭典(第一卷):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74-175
此詞創(chuàng)作具體時間不詳。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jīng)》)。義公為了“習(xí)禪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禪房,“依空林”點(diǎn)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zhuǎn)向中間兩聯(lián)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臺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谷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會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而當(dāng)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凈,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fēng)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huán)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shí)際上,中間二聯(lián)只是描寫贊美山水,無一字贊人。因此,詩人再用一筆點(diǎn)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贊景以贊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吧徎ā敝竿ǔKf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yōu)缽羅”。青蓮花清凈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huán)境來修筑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凈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diǎn)破了寫景的用意,結(jié)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贊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yuǎn)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風(fēng)光閑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詩作至今仍為精品。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jì)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據(jù)地酣歌笑四豪,詩情酒態(tài)憶吾曹。坐來夜雨衙齋冷,望去春風(fēng)馬首高。
白眼未清游俠骨,朱弦寧向眾人操。燕臺重價需千里,莫問囊中金錯刀。
送林坦之垂之兄弟上春官二首 其一。明代。鄧云霄。 據(jù)地酣歌笑四豪,詩情酒態(tài)憶吾曹。坐來夜雨衙齋冷,望去春風(fēng)馬首高。白眼未清游俠骨,朱弦寧向眾人操。燕臺重價需千里,莫問囊中金錯刀。
和子山春日雨中書事見寄。宋代。文同。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游。鶯花有意欲惱亂,風(fēng)雨何事相淹留。南園彩棚映綠樹,西湖畫舫臨清流。幾時云陰得斂霽,愿把一樽相獻(xiàn)酬。
醉落魄。宋代。周紫芝。 柳邊池閣。晚來卷地東風(fēng)惡。人生不解頻行樂。昨日花開,今日風(fēng)吹落。楊花卻似人飄泊。春云更似人情薄。如今始信從前錯。為個蠅頭,輕負(fù)青山約。
九曲櫂歌十首。宋代。白玉蟾。 寂寂秋煙鎖碧灣,往年此地有禪關(guān)。不神移入龍宮去,一夜風(fēng)雷吼萬山。
孤亭終古吊風(fēng)波,留守三呼喚渡河。南宋君臣傷播越,北胡獻(xiàn)納恣搜羅。
萬方民氣含冤久,九士忠魂飲恨多!八百馀年光漢族,盈庭懸想載賡歌。
感懷,和張公善領(lǐng)事用前韻。近現(xiàn)代。許南英。 孤亭終古吊風(fēng)波,留守三呼喚渡河。南宋君臣傷播越,北胡獻(xiàn)納恣搜羅。萬方民氣含冤久,九士忠魂飲恨多!八百馀年光漢族,盈庭懸想載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