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雞鳴。兩漢。佚名。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公雞喔喔已叫啦,上朝官員已到啦。”“這又不是公雞叫,是那蒼蠅嗡嗡鬧。”
“東方曚曚已亮啦,官員已滿朝堂啦。”“這又不是東方亮,是那明月有光芒。”
“蟲子飛來響嗡嗡,樂意與你溫好夢。”“上朝官員快散啦,你我豈不讓人恨!”
朝:朝堂。一說早集。
匪:同“非”。
昌:盛也。意味人多。
薨薨(hōng 轟):飛蟲的振翅聲。
甘:愿。
會:會朝,上朝。且:將。
無庶:同“庶無”。庶,幸,希望。予子憎:恨我、你,代詞賓語前置。
參考資料:
1、蔣立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87-188
關(guān)于此詩的背景,《毛詩序》以為是因“思賢妃”而作,說:“(齊)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詩集傳》則以為是直接贊美賢妃。而宋嚴(yán)粲《詩緝》以為是“刺荒淫”,清崔述《讀風(fēng)偶識》以為是“美勤政”,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以為是“賢婦警夫早朝”。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上):國風(fēng).北京:中華書局,2015:187-18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87-188
自漢迄今,對《雞鳴》的闡釋大致經(jīng)歷以下三種不同的方式:第一種是“詩人介入式”的解讀方式,以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最為典型,其句讀為:“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孔穎達認(rèn)為,《雞鳴》首次兩章上兩句為夫人之言,下兩句是詩人對夫人話語的評判。卒章皆為夫人之辭。在詩中,始終是夫人在說話,男子沒有言語,詩人介入其中,起解說作用。第二種是“半聯(lián)句體”解讀方式,以清代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為代表,其句讀為:“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方玉潤認(rèn)為,首次兩章上兩句為夫人言,下兩句是丈夫言,末章全是夫人言。第三種是“問答聯(lián)句體”,以程俊英為代表,在《詩經(jīng)注析》中提出,其句讀為:“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程俊英等認(rèn)為,首次兩章上兩句為夫人言,下兩句是丈夫言,末章上兩句是丈夫言,而下兩句是夫人言。
此詩的主題,《毛詩序》以為是“思賢妃”,說:“(齊)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宋朱熹《詩集傳》則以為是直接贊美賢妃。而宋嚴(yán)粲《詩緝》以為是“刺荒淫”,清崔述《讀風(fēng)偶識》以為是“美勤政”,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以為是“賢婦警夫早朝”。也許此詩只是表現(xiàn)一對貴族夫婦私生活的情趣。全詩以夫婦間對話展開,構(gòu)思新穎,在《詩經(jīng)》中是別開生面的。姚際恒說:“愚謂此詩妙處須于句外求之。”(《詩經(jīng)通論》)本來這對夫婦的對話是非常質(zhì)樸顯露的,談不上有什么詩味妙語,只因為有的類似傻話、瘋話,叫人會心發(fā)笑,包含著“無理見趣”之妙。古制,國君雞鳴即起視朝,卿大夫則提前入朝侍君,《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即是。此詩開頭寫妻子提醒丈夫“雞既鳴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想來雞啼、蒼蠅飛鳴古今不會大變,如非聽覺失靈,不至二者不分。從下面二、三章妻子所云“東方明矣”“會且歸矣”,可知當(dāng)是雞鳴無疑。而丈夫把“雞鳴”說成“蒼蠅之聲”,是違背生活常識的,當(dāng)然“無理”。但如果換一角度理解,看作是丈夫夢中被妻子喚醒,聽見妻子以“雞鳴”相催促,便故意逗弄妻子說:不是雞叫,是蒼蠅聲音,表現(xiàn)了他們夫婦間的生活情趣,也是別有滋味。“反常”而合乎夫婦情感生活之“道”,這正是姚氏所指出的妙在句外。下兩章時間由雞鳴至天亮,官員由已上朝至快散朝,丈夫愈拖延愈懶起,故意把天明說成“月光”,貪戀衾枕,纏綿難舍,竟還想與妻子同入夢鄉(xiāng),而妻子則愈催愈緊,最后一句“無庶予子憎”已微有嗔意。表現(xiàn)夫婦私生活,可謂“真情實境,寫來活現(xiàn)”(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
此詩句式以四言為主,雜以五言,句式錯綜,接近散文化。押韻亦有其特點,頭兩章四句皆用韻,而首句與次句韻腳同在第三字,而末尾是語助詞“矣”,也算韻,王力先生稱這為“富韻”。另外第一、二章首句與第三句韻腳同字。第三章則是第一、二、四句押韻,也可見此詩用韻富有變化。
次游坡亭韻。明代。薛侃。 元氣周九垓,時闔亦時開。波光涵萬象,耀彼山之隈。俯視塵寰袖,高陟空中臺。引盼尼山上,千古一顏回。六經(jīng)失真詮,瓦缶時鳴雷。逐逐翳枝落,那將根本培。遙聆金石語,遐思真奇瑰。空山風(fēng)月夜,悵望獨徘徊。飛云探天乙,鐵橋為君媒。漫爾羨坡老,乾坤亦殊才。冥坐俟東曉,身世忘堪哀。
鷓鴣天 題樊會公小像。明代。宋琬。 曾向車中看璧人。金丸珠勒冶城春。只今老作青溪長,猶是當(dāng)時折角巾。姿卓犖、骨嶙峋。畫師摩詰是前身。知君埋照饒深意,新筑糟丘號酒民。
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唐代。杜甫。 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鯁絕代無。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置在迎風(fēng)寒露之玉壺。蔗漿歸廚金碗凍,洗滌煩熱足以寧君軀。政用疏通合典則,戚聯(lián)豪貴耽文儒。兵革未息人未蘇,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憑陵氣頗粗,竇氏檢察應(yīng)時須。運糧繩橋壯士喜,斬木火井窮猿呼。八州刺史思一戰(zhàn),三城守邊卻可圖。此行入奏計未小,密奉圣旨恩宜殊。繡衣春當(dāng)霄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省郎京尹必俯拾,江花未落還成都。江花未落還成都,肯訪浣花老翁無。為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
贈溫縣尹 其一。明代。林弼。 雙溪水繞新縣綠,溪上桑麻春雨足。雞犬不驚牛犢閒,野人笑語喧溪屋。縣有賢尹溫如玉,知我民情諳土俗。陽春布澤百里均,不問深山與窮谷。木樨?zé)o瘴烽無煙,公館瀟灑如神仙。松邊拄笏看山色,竹外援琴聽澗泉。黃童白叟思借賢,鼓舞春風(fēng)又三年。會稽未羨晝錦旋,玉麟金虎看腰懸。
五月葡萄結(jié)顆二首 其一。明代。黃省曾。 縈空高架紫藤敷,馬乳累累綴碧須。大宛靈根天外得,華林仙種世間無。將攜稚子嘗千顆,更擬山妻釀百壺。卻怪直方曾著錄,品名何不首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