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習習谷風,維風及頹。將恐將懼,置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小雅·谷風。兩漢。佚名。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習習谷風,維風及頹。將恐將懼,置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谷口呼呼刮大風,大風夾帶陣陣雨。當年擔驚受怕時,唯我幫你分憂慮。如今富裕又安樂,你卻棄我掉頭去。
谷口呼呼刮大風,大風旋轉不停息。當年擔驚受怕時,你摟我在懷抱里。如今富裕又安樂,將我拋開全忘記。
谷口呼呼風不停,刮過巍巍高山嶺。刮得百草全枯死,刮得樹木都凋零。我的好處你全忘。專門記我小毛病。
習習:大風聲。
維:是。
將:方,正當。
與:助。女:同“汝”,你。
轉:反而。
頹:自上而下的旋風。
寘:同“置”。
遺:遺忘。
崔嵬(wéi):山高峻的樣子。
參考資料:
1、《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27頁
關于此詩的創作背景,主要有兩種說法:舊說多以為是因怨朋友相棄而作,今人多以為是一首被遺棄的婦女所作的詩歌。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70-472
這首詩的主題,舊說大體相同,《毛詩序》說:“《谷風》,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絕焉。”朱熹也認為是朋友相怨之詩,但他沒有將傷友道之絕與刺周幽王硬拉到一起。方玉潤《詩經原始》認同朱熹的觀點,并力駁《毛詩序》“刺幽王”之說穿鑿空泛。今人高亨的《詩經今注》、程俊英的《詩經譯注》等均取棄婦之詩說。陳子展《詩經直解》雖仍取舊說,但又說:“此詩風格絕類《國風》,蓋以合樂入于《小雅》。《邶風·谷風》,棄婦之詞。或疑《小雅·谷風》亦為棄婦之詞。母題同,內容往往同,此歌謠常例。《后漢·陰皇后紀》,光武詔書云:‘吾微賤之時,娶于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此可證此詩早在后漢之初,已有人視為棄婦之詞矣。”
詩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遺棄,她滿腔幽怨地回憶舊日家境貧困時,她辛勤操勞,幫助丈夫克服困難,丈夫對她也體貼疼愛;但后來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變了心,忘恩負義地將她一腳踢開。因此她唱出這首詩譴責那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的負心丈夫。
詩歌用風雨起興,這手法同《邶風·谷風》如出一轍,兩首《谷風》詩的主題也完全相同,這大概是在風雨交加的時候最容易觸發人們的凄苦之情。被丈夫遺棄的婦女,面對凄風苦雨,更會增添無窮的傷懷愁緒,發出“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哀嘆。
此詩語言凄惻而又委婉,只是娓娓地敘述被遺棄前后的事實,不加譴責罵詈的詞句,而責備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謂“怨而不怒”,說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勞動婦女。這也反映了幾千年以前,婦女就處在被壓迫的屈辱境地,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地位。
運司園亭十詠 其六 翠錦亭。宋代。章楶。 楩楠百尺馀,排列拱檐際。畏日自成陰,隆冬寧滅翠。虛曠得寂理,懶僻恣濃睡。誰知官府中,獲此沖漠味。
次韻和秋扇。宋代。強至。 形如圓月色欺霜,曾許佳人掩面藏。袁守揚風方慰愜,班姬中道忽悲涼。自知掌握初經用,豈顧塵埃此暫傷。只恐來年清暑殿,別將紈素上君堂。
樊川。清代。李宗渭。 司勛去已久,零落野人家。一夜杜陵雨,滿村山杏花。鬢絲天共老,歸思客長嗟。蹋草行吟遍,樊川春日斜。
蝶戀花 客中感春。清代。徐釚。 儂似浮萍漂泊里。不道留儂,到便儂留住。柳絮隨風花落處。為儂又惹閒情緒。紅淚拋殘無一語。滾滾難描,最是傷春句。試問荼蘼開似許。如何春又將歸去。
奉酬勉純 其四。明代。霍與瑕。 游子陟皇路,幽人嘯碧林。南北既異天,情意復鉛金。愿言奏雅歌,既翕和且耽。巍巍山自高,洋洋水自深。徽音發陽春,嘉宴重相尋。丈夫有遠志,宇宙一謳吟。造物以為侶,悲歡寧關心。
送僧懷師古庵住惠山并寫竹枝以贈。明代。王紱。 泉聲山色古今同,師去尤能繼若翁。臨別自慚無可贈,一枝聊為助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