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國風·唐風·羔裘。兩漢。佚名。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豈無他人?維子之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你身著羔皮禮服豹紋袖飾,竟然對我們如此大模大樣。難道你就這樣目中無人嗎?我們可是看在老交情份上。
你身著羔皮禮服豹紋袖飾,竟對我們一副傲慢的模樣。難道你就這樣目中無人嗎?我們可是看在老朋友份上。
羔裘:羊皮襖。羔:羊之小者。
袪(qū):袖口,豹祛即鑲著豹皮的袖口。
自我人:對我們。自,對;我人,我等人。居(jù )居:即“倨倨”,傲慢無禮。
維:惟,只。子:你。故:指愛。或作故舊,也通。
褎(xiù):同“袖”,衣袖口。
究究:心懷惡意不可親近的樣子,指態度傲慢。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33-23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30-231
關于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羔裘》,刺時也,晉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從該詩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寫來看,所寫的是當時的一位卿大夫。也有人認為這是一位婦女責備丈夫或情人的詩,還有人認為是貴族婢妾反抗主人的詩。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33-23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30-231
此詩兩章,脈絡極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極寫卿大夫的服飾之威和對故舊的侮慢之態;后二句則通過自問自答,表現了原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憤不平的情緒,而詩句的語氣顯得“怨而不怒”,很能體現“溫柔敦厚”的詩教。
此詩一開頭,描述了卿大夫的服飾,可見,這位卿大夫是一位政治新秀,剛剛步入了從政的圈子。但他很不低調,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一種強烈的優越感立馬就顯出來了:“自我人居居。”活畫出衣服傲慢無禮的神情。但他的故舊老友,雖然沒有他的官階高,但一點也不氣餒,顯示出很強的個性。
從結構上來看,此詩顯得十分簡單,藝術上也沒有太多的特色,比較明顯的也就是反復吟詠、反復唱嘆、回環往復的手法。這種手法實際上在《詩經》中已相當普遍,有著民歌民謠的風味,從這也正說明了《詩經》與民歌之間的密切關系。
此外,該詩中所用的設問和作答的形式,在《詩經》中也時而可見。這種修辭方法作為諷刺或表現一種強烈的情緒是很合適的。
送李知章下第歸河北。宋代。晁補之。 斗雞擊劍鄴王臺,萬古英雄死不埋。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螢白首亦常材。
送林丈內艱南還二首 其一。明代。于慎行。 慘淡歸人意,春前問去舟。參商初兩地,膠漆已三秋。雨色低津樹,江光隱驛樓。庭花多所恨,不是錦衣游。
題方方壺畫垂綸意 其一。明代。藍仁。 漁父空頭白,生涯一舸微。欲浮滄海去,又逐暮潮歸。
喜亥白兄至都。清代。張問陶。 君至欣如我到家,剪燈絮絮問三巴。一年聚散悲身事,萬里庭闈感歲華。何日鄉居隨父老,不堪旅食飽風沙。近來苦憶鄉園樂,牛背斜眠嗅稻花。
夏景 其一 夏雨生眾綠。宋代。劉辰翁。 入夏可曾晴,陰陰眾綠成。但驚春盡去,誰信雨中生。一月須梅潤,千林但葉聲。荷邊蒲猗儺,桑外筍崢嶸。芳草非無恨,新條各向榮。秧田禾似浪,滿眼幾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