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é)。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國風(fēng)·豳風(fēng)·破斧。兩漢。佚名。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é)。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lǐng)我們東征,匡正四方之國平息了叛亂。可憐我們這些戰(zhàn)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虧蒼天有眼!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齊刃鑿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lǐng)我們東征,教化得四方之國秩序井然。可憐我們這些九死一生人,得蒼天佑護(hù)結(jié)局多么良善!
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獨頭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lǐng)我們東征,四方之國邊疆鞏固又安全。可憐我們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慶有余福祿無邊!
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陜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
斧:斧頭。圓孔曰斧。
斨(qiāng):斧的一種。方孔曰斨。
四國:指殷、管、蔡、霍,即周公東征平定的四國。或以為殷、東、徐、奄四國。一說“四方之國。皇:同“惶”,恐懼。毛傳釋為“匡”,《爾雅·釋言》:“匡,正也。”
哀:可憐。一說哀傷,一說借為愛。我人:我們這些人。斯:語氣詞,相當(dāng)于“啊”。
孔:很、甚、極,程度副詞。將:大。
錡(qí):鑿子,一種兵器。一說是古代的一種鋸。
吪(é):感化,教化。一說震驚貌。
嘉:善,美,好。
銶(qiú):即”鍬“。一說是獨頭斧。
遒(qiú):團(tuán)結(jié)、安和之意。《毛傳》:“固也。”《鄭箋》:“斂也。”一說是臣服。
休:美好,與”嘉“”將“意同。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上):國風(fēng).北京:中華書局,2015:314-317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07-310
這是一篇管蔡等四國之民對周公贊頌的歌。周武王滅紂,據(jù)有天下,封紂子武庚于殷。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國叛周。周公率兵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管、蔡、殷、奄等四國之民因作此歌以贊美周公。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jīng)(上):國風(fēng).北京:中華書局,2015:314-317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07-310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東征,四國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此詩共三章,采用復(fù)沓形式,各章僅異數(shù)字。孔穎達(dá)疏曰:“三章上二句惡四國,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兩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為生產(chǎn)工具,人們賴以創(chuàng)造財富、維持生計。然這些工具均因為四國之君長年累月服勞役而致破致缺,家計亦因此而處于困苦之中,故爾怨恨深深。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來反映勞役之長之苦;以人們賴以生產(chǎn)勞動的必要條件的毀廢,來反映生活之困。這是以點代面,以個別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關(guān)于這兩句,鄭箋另有說法:“既破毀我周公,又損傷我成王,以此二者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對周公、成王的流言毀謗,這似乎過分拘泥于史事而說得太玄遠(yuǎn)了。而將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禮度。
人們生活在這么艱難困苦之中,終于有了轉(zhuǎn)機(jī),有了希望:周公率兵東征了。當(dāng)時周京為鎬,在今陜西境內(nèi),管蔡等四國在今河南一帶,故云“東征”。
三、四兩句是因果關(guān)系:由于周公東征,所以四國叛亂者驚懼恐慌。毛傳釋“皇”為匡,即四國亂政得到糾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轉(zhuǎn)機(jī),全是周公的功勞,故這兩句從國的角度美周公,亦是敘事中含抒情,是間接的贊頌。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語周公。周公對人民如此哀憐體恤,故逼出第六句:這是很崇高很偉大呀!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從內(nèi)心發(fā)出的歌贊聲,是直接的贊頌。
第二、第三兩章,結(jié)構(gòu)與第一章完全相同,僅換幾個字。“錡”不論解作鑿或鋸,“銶”不論解作鑿還是獨頭斧,均為勞動生產(chǎn)的工具,其在詩中的作用亦與第一章的“斨”同。這頭兩句同樣在“惡四國”。下四句亦是“美周公”,僅換幾個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風(fēng)易俗。“遒”,毛傳解作固(堅固),鄭箋解作斂(聚合)。孔穎達(dá)疏協(xié)調(diào)兩說云:“遒訓(xùn)為聚亦堅固之義。”即“使四國之民心堅固也”、“四國之民于是斂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歸,家人團(tuán)聚,萬民團(tuán)結(jié),國家自然強(qiáng)固。
綜觀全篇,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層遞進(jìn),逐層深入的關(guān)系在。“皇”,如解為驚恐,則只是亂政的動搖,還未真正改變;如釋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開始,對人民來說這只是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這是深入到內(nèi)部的變化。最后的“遒”,團(tuán)聚、強(qiáng)固,則已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義,亦如第一章,是對周公的德行發(fā)自內(nèi)心的直接贊頌。
不過對此詩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聞一多、程俊英就認(rèn)為這是東征士卒慶幸得以生還之作。這樣,對詩中一些詞的解釋也就與上面不同。如第一、二兩句的斧、斨、錡、銶均指為武器。第五、六兩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則是指戰(zhàn)士。因有的戰(zhàn)士已戰(zhàn)死沙場,活著的也都離鄉(xiāng)背井與家人久不見面,這些都讓人哀傷。這樣的解釋,與傳統(tǒng)的“美周公”觀點是大相徑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備一說。
五月望月蝕歷家又言六月朔日蝕。。樓鑰。 閭巷夜?fàn)幒簦鄠骶韧妗E家蛟茣浩疲嫠圃轮酢J胫^蟆能瞎,端知歷不疎。太陽交蝕近,試看更何如。
和袁望回。宋代。王之道。 千古風(fēng)流憶孔明,老龍高臥志存身。強(qiáng)陪簪紱更三圣,安坐江湖又四春。便合癡狂稱達(dá)者,誰能窮悴作騷人。一杯聊復(fù)從公醉,要見予言總是真。
寄題潘少承西樵山房。明代。黎民表。 新營丹室鐵泉山,千樹梅花不共攀。夜夜京華成短夢,白云紅葉屋三間。
風(fēng)塵三載羽書馳,填海曾聞精衛(wèi)悲。豈意上官專草稿,翻令巷伯嘆南箕。
鑠金祗為招群忌,投杼何當(dāng)慰母疑。行矣帝鄉(xiāng)猶未遠(yuǎn),還勝凝碧望閽時。
東行口占 其三。清代。陳夢雷。 風(fēng)塵三載羽書馳,填海曾聞精衛(wèi)悲。豈意上官專草稿,翻令巷伯嘆南箕。鑠金祗為招群忌,投杼何當(dāng)慰母疑。行矣帝鄉(xiāng)猶未遠(yuǎn),還勝凝碧望閽時。
挽右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贈開府儀同三司孫公二首 其一。。劉摰。 岑令神情竭,裴公柱石衰。國貪黃發(fā)舊,身負(fù)赤松期。人也將安仰,天乎不慭遺。延和聽詔語,深見兩宮悲。
臘月十四夜將歸復(fù)宿江樓。明代。何鞏道。 未得理歸棹,還棲江上樓。鐘疏遙隔水,寒淺尚疑秋。月色從今滿,江聲自古流。夜烏啼不住,知是宿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