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黃河。唐代。羅隱。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不要把阿膠向黃河里傾倒,這里上天的意思難以明了。
黃河能曲曲彎彎上通銀河,剛從昆侖發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平定天下時宣誓好聽,嚴君平占卜張騫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黃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著急報告好消息。
莫把阿膠向此傾:語出庾信《哀江南賦》。阿膠,藥名,據說將其投入濁水,可使濁水變清。
解(jiě):能。
通銀漢:古人說黃河的上游叫通天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連。銀漢,銀河。
應須曲:雙關語,既是說黃河的曲曲彎彎上通天河,也是說人們只有逢迎拍馬不走正道,才能混進朝廷,謀取高位。漢代民謠有“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侖:先秦人以為黃河發源于昆侖山,至張騫上考河源才知不是。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帶小:典出《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漢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時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無論今后出現什么事情,你們的領地也將世世代代傳下去。與漢樂府中的所謂“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權貴把持朝政。占斗,指嚴君平觀測星象。
客槎(chá):指張騫乘槎上天。槎,木筏。
三千年:舊說黃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現、天下太平的征兆。
參考資料:
1、韓兆琦編著.唐詩選注集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25-626
2、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鑒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鑒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1363-1364
羅隱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中小地主家庭,在講求出身門第、奧援引托、賄賂趨奉的科舉制度下,他擺脫不了“十試不第”的命運,故而其詩歌頗多感時傷事、諷刺怒張之作,《黃河》即為其抒泄心中憤懣不平之氣的杰作。
參考資料:
1、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鑒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鑒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1363-1364
羅隱的這首《黃河》,表面上借用黃河的特點和典故來對其施以賦詠之辭,實則為借事寓意,對唐末昏暗的社會現實作了真實寫照,尤其是大力抨擊和諷刺了唐代腐敗的科舉制度,令士心為之一振。
首聯“莫把阿膠向此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賦》:“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膠也無法將黃河之渾濁澄清,純為徒勞無功之舉,以此為喻,暗示當時科舉取士之虛偽;“此中天意固難明”,當時奸邪當道,以曲求通之事舉不勝舉,誰能真正明了天意。將諷喻之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言論大膽而尖銳。
頷聯“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以具體描述黃河之“曲”與“濁”來進一步描畫科場黑暗之現實狀況。黃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說,酈道元《水經注》曰:“黃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劉禹錫《浪淘沙》詞有“九曲黃河萬里沙”,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九一高適《九曲詞》解題:“《河圖》曰:‘河水九曲。’”這里以黃河之“曲”通“銀漢”為題,一語雙關,所謂“曲”,表面上指黃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實際上指科舉考試中各種見不得人的不正當手段與途徑,而“銀漢”在古代詩詞中常指人主或朝廷,這樣看來,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謂難于登天,官場科舉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見一斑。后句中的“昆侖”是古人誤解的黃河發源之地,“才出昆侖便不清”,從源頭上就是“濁”,此中寓意顯而易見,是對最高統治者的批判,也是對不公正社會的鞭笞。
頸聯“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其間包含了兩個典故,從具體層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漢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時的誓詞,意為保王公貴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張騫尋黃河源頭遇仙之事。兩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門士子想要出將入相是比登天還難的。此句從另一個側面再次抨擊了社會的不公,懷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聯的“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一聲無奈的感嘆,憤意難平,是對上天的控訴,是對統治者的不滿,是對整個社會的失望。
這首詩切定黃河,而又別有所指,寓言寫物,巧妙貼切,新警深刻,構思獨特。詩人對于晚唐混亂黑暗的現實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類詩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
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代。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來去云無意,東西水自流。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游。
夜坐同兄。明代。石寶。 明月出東方,蟲聲初在戶。宿靄倏已收,庭階出芳杜。流云翻細波,坐對喜欲舞。秋色何悠揚,龍泉碧花古。缊袍良非貧,所貴在清素。況值宵旰勤,側席思口苦。紅日關寸心,移孝固其所。豸角養既成,山龍門應補。乃知南阮心,不以萬金富。
都益處歡宴贈同筵諸子丁卯。近現代。常燕生。 薄海驚濤播戰塵,并時洗刷待何人。只今岳岳朱樓宴,盡是堂堂赤縣身。他日乾坤系諸子,古來勛伐出天民。戎貪胡詐終歸敗,此事關頭要細論。
送羅永年西歸二首。宋代。楊萬里。 梅莟蒼香邊蹈雪來,杏花雨里帶春回。明朝解纜還千里,今日看花更一杯。
答盈盈。宋代。王山。 東風艷艷桃李松,花園春入屠酥濃。龍腦透縷鮫綃紅,鴛鴦十二羅芙蓉。盈盈初見十五六,眉試青膏鬢垂綠。道字不正嬌滿懷,學得襄陽大堤曲。阿母偏憐掌上看,自此風流難管束。鶯啄含桃未咽時,便會郎時風動竹。日高一丈羅窗晚,啼鳥壓花新睡短。膩云纖指擺還偏,半被可憐留翠暖。淡黃衫袖仙衣輕,紅玉欄干妝粉淺。酒痕落腮梅忍寒,春羞入眼橫波艷。一縷未消山枕紅,斜睇整衣移步懶。才如韓壽潘安亞,擲果竊香心暗嫁。小花靜院酒闌珊,別有私言銀燭下。簾聲浪皺金泥額,六尺牙床羅帳窄。釵橫啼笑兩不分,歷盡風期腰一搦。若教飛上九天歌,一聲自可傾人國。嬌多必是春工與,有能動人情幾許。前年按舞使君筵,睡起忍羞頭不舉。鳳凰簫冷曲成遲,凝醉桃花過風雨。阿盈阿盈聽我語,勸君休向陽臺住。一生縱得楚王憐,宋玉才多誰解賦。洛陽無限青樓女,袖籠紅牙金鳳縷。春衫粉面誰家郎,只把黃金買歌舞。就中薄倖五陵兒,一日冷心玉如土。云零雨落正堪悲,空入他人夢來去。浣花溪上海棠灣,薛濤朱戶皆金镮。韋皋筆逸玳瑁落,張佑盞滑琉璃乾。壓倒念奴價百倍,興來奇怪生毫端。醉眸覷紙聊一掃,落花飛雪聲漫漫。夢得見之為改觀,樂天更敢尋常看。花間不肯下翠幕,竟日烜赫羅雕鞍。掃眉涂粉迨七十,老大始頂菖蒲冠。至今愁人錦江口,秋蛩露草孤墳寒。盈盈大雅真可惜,爾身此后不可得。滿天風月獨倚闌,醉岸濃云呼佚墨。久之不見予心憶,高城去天無幾尺。斜陽衡山云半紅,遠水無風天一碧。望眼空遙沈翠翼,銀河易闊天南北。瘦盡休文帶眼移,忍向小樓清淚滴。
鷓鴣天 星洲寄港桐伯。。趙文漪。 離火由來虛在中。萬方多難獨從容。金人十二何勞鑄,偃武修文仗乃翁。游六藝,列三公。童顏皓首傲爐峰。歲除弟子南荒到,好獻屠蘇酒一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