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臨流班坐,顧瞻南阜,愛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于東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注釋:陶淵明:一名陶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間的鄱陽湖畔。班坐:依次列坐。南阜:南山,指廬山。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縣西五里,一名烏石山。斜川詩:指陶淵明《游斜川》詩。元豐壬戌之春: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季。東坡:蘇軾躬耕處。挹:通“抑”,抑制。長短句:詞曲的別稱。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譯文:在世俗沉沉的醉夢里了悟人生真諦的清醒者,算起來也只有陶淵明,是我的跨越時空的知音。嘗盡世態炎涼,宦海浮沉,回歸田園依舊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東坡田園滋潤,更有喜鵲報喜來,晴暖氣象新。
注釋:了了:明白,清楚。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輩之意。卻:還。躬耕:親自耕種。烏鵲:喜鵲。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余齡。
譯文:最愛聽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愛看北山傾斜的身姿,還有小溪橫流在山前;南望亭臺丘壑,錯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聳立高山巔;這山水田園一一是淵明境界,真真是當年斜川再現。嘆一聲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注釋:傾:斜,此就山體形成的斜坡而言。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孤秀聳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聳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傳說中的地名。亦泛指仙鄉。余齡: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