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攤破浣溪沙·五里灘頭風欲平。兩漢。佚名。 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詞,它寫的是狂風過后船夫們駕駛帆船前進的情景和心情。
詞一開頭就說”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五里灘,是這條河上的一個地名,“頭”是方位詞,它說明船已開到五里灘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風力的,乘風破浪,船走得更快。但這種風必須是順風。如果吹來的風是旋風,或逆風,那就不但不能幫助帆船前進,而且還會帶來危險,所以是不能張帆的。在五里灘以前,船夫們遇到的顯然不是順風。他們經過一場和狂風惡浪的搏斗以后,觀察到風勢將要平息,也就是“風欲平”了,就馬上扯起帆來。在這個當兒,大家雖然還在繼續舉棹搖般,卻產生了“覺船輕”的感覺?!拌?,槳板,舉棹就是打槳板。既然風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還要打槳搖櫓呢,于是,便“柔櫓不施停卻棹”吧。在文學作品中常把櫓稱為柔櫓,以形容櫓的得心應手。櫓的外形有點兒象槳,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搖動,它會象魚的尾和鰭一樣,通過撥水,產主推動力?!笆?,使用。寫到這里,船夫們的輕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傳達出來了。
在緊張的勞動過程中,是沒有空閑時間來欣賞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勞動之余,船夫們不僅輕松,而且歡快,詞的下片就是通過看山看水反映了他們的心情?!皾M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薄伴W灼”,形容水光閃動的樣子??耧L過后,烏云也散開了,上文說“風欲平”,是還有些風,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這時兩岸的山吶,看上去挺有趣過的,它們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過來歡迎大家。但是,山是不會走動的。子細(仔細)看看,山確實沒有動啊。那么,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過是因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產生一種“走來迎”的感覺罷了。
詞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結束,它不僅起一個敘述作用,而且還象船夫的勞動號子的和聲一樣,余音裊裊[niǎo],久久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次韻題計宗道覲親卷。明代。謝廷柱。 巖松挺挺立秋霜,海蚌輝輝放夜光。柳種五株歸栗里,桃開千樹頌潘郎。鸞章褒及循良政,晝錦裁成戲舞裳。莫道云山容耋老,非熊應待夢周皇。
即席贈任棠山。明代。楊慎。 紅濕城中仙里,香霏閣下人家。幸遇風流地主,渾忘飄泊天涯。六彩狂呼瓊略,百杯爛醉金沙。何日公尋黃石,壁津共泛靈槎。
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宋代。陸游。 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獨鶴警秋露,雙螢明屋梁。臥聞機婦織,感嘆夜初長。
訴衷情·茫茫云海浩無邊。宋代。趙師俠。 茫茫云海浩無邊。天與誰相連。舳艫萬里來往,有禱必安全。專掌握,雨晹權。屬豐年。瓊卮玉醴,饗此精誠,福慶綿綿。
偈六十九首 其六十五。宋代。釋道寧。 摩竭正令,未免崎嶇。少室垂慈,早傷風骨。腰囊挈錫,辜負平生。煉行灰心,遞相鈍致。爭似春雨晴,春山青。白云三片五片,黃鳥一聲兩聲。千眼大悲看不足,王維雖巧畫難成。直饒便恁么,猶是涉途程。人從卞州來,不得東京信。
碧山吟社流馨亭落成時中秋后一日。明代。談悌。 稅憩適時暇,勝在城西隅。紫氛靄佛剎,綠柚含華濡。昔彥麗詞藻,往躅何宏舒。蘊藉漬瀝液,德輝披瓊琚。亭虛湛豐草,杞棘方芟殳。拘云襲芳若,架虹通游魚。良宴溢浩思,醉曳青霞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