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無吪!
有兔爰爰,雉離于罦。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后,逢此百憂。尚寐無覺!
有兔爰爰,雉離于罿。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兇。尚寐無聰!
國風·王風·兔爰。兩漢。佚名。 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無吪!有兔爰爰,雉離于罦。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后,逢此百憂。尚寐無覺!有兔爰爰,雉離于罿。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兇。尚寐無聰!
野兔往來任逍遙,山雞落網慘凄凄。在我幼年那時候,人們不用服兵役;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苦難竟齊集。長睡但把嘴閉起!
野兔往來任逍遙,山雞落網悲戚戚。在我幼年那時候,人們不用服徭役;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憂患都經歷。長睡但把眼合起!
野兔往來任逍遙,山雞落網戰栗栗。在我幼年那時候,人們不用服勞役;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災禍來相逼。長睡但把耳塞起!
爰(音緩):緩之借,逍遙自在。離:同罹,陷,遭難。羅:羅網。
為:指徭役。鄭箋:“為,謂軍役之事也。”
罹:憂。
無吪(音俄):不說話。一說不動。
罦(音?。阂环N裝設機關的網,能自動掩捕鳥獸,又叫覆車網。
造:指勞役。朱熹《詩集傳》:“造,亦為也?!?/p>
覺:清醒。
罿(音沖):捕鳥獸的網。
庸:指勞役。鄭箋:“庸,勞也?!?/p>
聰:聽覺。
參考資料:
1、《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1-142頁
這是一首感時傷亂之作?!睹娦颉氛f:“《兔爰》,閔周也?;竿跏牛T侯背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边@是依《左傳》立說,有史實根據,因此《毛詩序》說此詩主題不誤。但意謂作于桓王時,與詩中所寫有出入。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42-144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41-143
這是一首傷時感事的詩。《毛詩序》說:“《兔爰》,閔周也?;竿跏牛T侯背叛,構怨連禍,王師傷敗,君子不樂其生焉?!边@是依《左傳》立說,有史實根據,因此《毛詩序》說此詩主題不誤。但意謂作于桓王時,與詩中所寫有出入。崔述《讀風偶識》說:“其人當生于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騷,是以謂之‘無為’。既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遷,室家飄蕩,是以謂之‘逢此百罹’。故朱子云:‘為此詩者蓋猶及見西周之盛?!ㄒ娭祆洹对娂瘋鳌罚┛芍^得其旨矣。若以為在桓王之時,則其人當生于平王之世,仳離遷徙之余,豈得反謂之為‘無為’?而諸侯之不朝,亦不始于桓王,惟鄭于桓王世始不朝耳。其于王室初無所大加損,豈得遂謂之為‘百罹’、‘百兇’也哉?竊謂此三篇者(按:指《中谷有蓷》、《葛藟》及此篇)皆遷洛者所作?!?/p>
詩共三章,各章首二句都以兔、雉作比。兔性狡猾,用來比喻小人;雉性耿介,用以比喻君子。羅、罦、罿,都是捕鳥獸的網,既可以捕雉,也可以捉兔。但詩中只說網雉縱兔,意在指小人可以逍遙自在,而君子無故遭難。通過這一形象而貼切的比喻,揭示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各章中間四句,是以“我生之初”與“我生之后”作對比,表現出對過去的懷戀和對現在的厭惡:在過去,沒有徭役(“無為”),沒有勞役(“無造”),沒有兵役(“無庸”),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而現在,遇到各種災兇(“百罹”“百憂”“百兇”),讓人煩憂。從這一對比中可以體會出時代變遷中人民的深重苦難。這一句式后來在傳為東漢蔡琰所作的著名長篇騷體詩《胡笳十八拍》中被沿用,“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那悲愴的詩句,是脫胎于《兔爰》一詩。
各章最后一句,詩人發出沉重的哀嘆: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里,不如長睡不醒。憤慨之情溢于言表。方玉潤說:“‘無吪’、‘無覺’、‘無聰’者,亦不過不欲言、不欲見、不欲聞已耳”(《詩經原始》),這也是《毛詩序》中所點出的君子“不樂其生”的主題。
全詩三章風格悲涼,反覆吟唱詩人的憂思,也正是《王風》中的黍離之悲,屬亂世之音、亡國之音,方玉潤評云:“詞意凄愴,聲情激越,(三國魏)阮步兵(籍)專學此種?!保ā对娊浽肌罚?/p>
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軒自江東提刑歸抵。宋代。王撝。 嵯峨武夷山,中有梁棟姿。鳳凰鳴高崗,隱見視其時。孰若阿房宮,下容五丈旗。孰奏簫韶樂,和聲召來儀。才大古人用,論高人先知。晦翁千載人,源流有余師。衣傳正大學,時吐蹇諤辭。國步方險艱,憂端終南齊。袖有濟時策,真言瑯玕披。忠嘉計稷契,不事激與隨。辯論黼座側,聽納天顏怡。林林陛楯郎,相顧胥嘆咨。中有張萬福,拜賀太平基。正賴中流柱,障瀾使東之。胡為勇於去,神龍不容羈。平生廉靖操,為國張四維。西風送漢節,凜凜和霜威?;嗜A馳周顯,書錦輝繡衣。沮臺占二星,今夕躔已移。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高褰赤帷裳,下照及隱微。刑清民乃服,莠除昔始滋。烹鮮戒政擾,漏魚寧綱稀。要令珥筆俗,洗心學書詩。更令佩犢子,竭力事耘耔。鄱江歇瀾波,貫索韜光輝。丕變東楚俗,若詠洙泗涯。小試大儒效,泰山一毫釐。寧如立本朝,措世復雍熙。無容孔席暖,佇興宣室思。歸來納絳節,平登黃扉葉。富貴推不去,乘留復須疑。
犍為王氏書樓。宋代。蘇軾。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云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戛巖花春。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云。
過洛社望南湖暮景三首。宋代。楊萬里。 暮煙如雨雨如煙,一把珠簾隔遠山。簾影漸濃山漸淡,恍然移入畫屏間。
秋柳 其三。近現代。許南英。 怯寒先著薄綿衣,竟與三春意態非。已似韋娘金縷盡,那堪蘇小玉繩???樓臺有客憐相望,燕雁憑君記代飛。一為停驂思往事,宦情、鄉夢兩相違!
次韻答黃玉田。明代。林熙春。 漢家循吏次公尊,六息繇來自主恩。洱海夙歸山斗望,閩山還憶保釐垣。百年詒谷庭蘭茂,三徑栽花渭竹存。祇恐圣朝招隱急,風雷半夜起云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