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著。兩漢。佚名。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我的郎恭謹等候在影壁前,冠上潔白絲絳垂在兩耳邊,綴飾的美玉懸蕩在我眼前。
我的郎恭謹地等候在庭院,冠上青綠絲絳垂在兩耳邊,晶瑩的美玉懸蕩在我眼前。
我的郎恭謹等候在正堂前,冠上明黃絲絳垂在兩耳邊,精美的玉石懸蕩在我眼前。
著(zhù):通“寧(zhù)”。古代富貴人家正門內有屏風,正門與屏風之間叫著。古代婚娶在此處親迎。
俟(sì):等待,迎候。乎而:齊方言。作語尾助詞。
充耳:又叫“塞耳”,飾物,懸在冠之兩側。《毛傳》:“充耳謂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兩側各系一條絲帶,在耳邊打個圓結,圓結中穿上一塊玉飾,絲帶稱紞(dǎn),飾玉稱瑱,因紞上圓結與瑱正好塞著兩耳,故稱“充耳”。素:白色,這里指懸充耳的絲色。
尚:加上。瓊: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華”與下文的“瑩”“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協韻而換字。
庭:中庭。在大門之內,寢門之外。
青:與上文的“素”、下文的“黃”指各色絲線,代指紞。
堂:庭堂。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90-191
2、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90-191
揣摩詩意,此當是女子回想出嫁時夫婿迎親情景的。據《儀禮·士昏禮》,新郎到女家迎親,新娘上車后,新郎得親自駕車,輪轉三周,再交給車手駕御,而自己則另乘車先行至自家門口等候,然后按照規定以次將新娘引進洞房。此詩表現的就是這一古老的結婚儀式。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90-191
2、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90-191
此詩寫男女結婚儀式,寫新婦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詩寫的只是一個小剪影,但有步驟,有層次,有色彩,有新婦微妙的心理狀態,把華夏古老的結婚儀式寫得饒有情趣,
全詩三章九句,皆從新娘眼中所見來寫,新進門的妻子在憧憬與期待中慌亂而羞澀地抬起美麗的雙眸,卻只看見丈夫的一個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導著她一步步走近他們的洞房。吳闿生《詩義會通》引舊評稱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詩中全不用主語,而且突如其來。這一獨特的句法,恰切而傳神地表現了新娘此時的心理活動。當她緊隨著迎親車輛踏進婆家大門的那一刻,其熱鬧的場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場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誰不想一睹新娘的風采,然而新娘對著這稠密涌動的人叢,似乎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映進她眼簾的唯有恭候在屏風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說出“他”字,但從“俟我”二字卻能品味出她對他的綿綿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兩句更妙在見物不見人。從新娘的心理揣測,她的注意力本來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詳一番,然而在這眾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頭仔細瞧。實際上,她只是低頭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沒看清他的臉龐,所見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發光的玉瑱。這兩句極普通的敘述語,放在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這特殊的時刻和環境中,便覺得妙趣橫生、余味無窮了,給人以豐富聯想和審美的愉悅。“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類的襯詞。
這首詩風格與《齊風·還》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賦體,句句用韻,六言、七言交錯,但每句用“乎而”雙語氣詞收句,又與《還》每句用常見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詩音節輕緩,讀來有余音裊裊的感覺。在章法上它與《詩經》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樣,而又別具韻味。全詩每章只在三處換了三個字,就表現出新娘出嫁的喜悅和對新郎的滿意與贊許。
寄朱博士。宋代。徐積。 吳有朱夫子,相知凡幾年。心憐閉門叟,書附過江船。行已為人表,文應許世傳。臨風有馀誨,時復慰皤然。
慶春澤 浴南溫湯。近現代。邵祖平。 乾軸流膏,陽和熾炭,玉池終日常盈。蒸燠爞爞蘊隆,紅霧吹冥。掛冠解帶欣浮拍,融熱浪,肌緩骸輕。洗連朝馬殆車煩,毛發俱清。人間尚有鴛鴦病,看雙攜過浴,搖蕩春星。助憶黃山仙湯,桃嶺渟泓,出山何事心消冷,怕橫流,卷盡孤馨。換幘臨風,自縱長謠,自濯長纓。
禽言四首 其三。明代。朱應辰。 婆餅焦,小麥黃熟長齊腰。刈麥作餅婆為喜,豈料南山日日雨。雨多麥損不可食,雖欲婆嗔那復得。
赴金陵舟過霅川偶作 其一。宋代。李光。 孤村遠浦接微茫,處處經行看插秧。卻憶年時住家處,藕花無數繞林塘。
長山謁范公祠四絕 其三。明代。張吉。 拜相后先公與馬,公多容色馬多憂。若更慶歷為元祐,公亦須憂到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