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魚藻。兩漢。佚名。 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魚在哪兒在水藻,肥肥大大頭兒擺。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自在。
魚在哪兒在水藻,悠悠長長尾巴搖。王在哪兒在京鎬,歡飲美酒真逍遙。
魚在哪兒在水藻,貼著蒲草多安詳。王在哪兒在京鎬,所居安樂好地方。
頒(fén):頭大的樣子。
鎬:西周都城,在今陜西西安。
豈(kǎi)樂:歡樂。
莘(申):尾巴長的樣子。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長而尖,多長在河灘上。
那(nuó):安閑的樣子。
這是一首贊美君賢民樂的詩歌。《毛詩序》以為“刺幽王也。言萬物失其性,王居鎬京,將不能以自樂,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是以用為意,于詩文本無稽。
誦讀詩文,樸實中寓新奇,無論是語言技巧還是結構方式甚或是總體風格都與民謠相近,陳子展以為“全篇以問答為之,自問自答,口講指畫,頗似民謠風格”(《詩經(jīng)直解》),可謂貼切之論。以此反觀詩原文,那種根植于民間的新鮮活潑和搖曳多姿的詩風在雅詩中獨顯風韻。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兩句以“魚在在藻”起興,出語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兩見,頗具特點,對它的理解是正確詮釋全詩的關鍵。若以冬烘之論視之,以為是湊足音節(jié)之舉,不但在用法上顯得笨拙,而且不合《詩經(jīng)》語體。吳闿生《詩義會通》將“魚在在藻”釋為“魚何在,在乎藻”,這樣兩個“在”字實為自問自答,全詩節(jié)奏以此為基調(diào),歡快跳躍,收放有致。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對魚的形態(tài)描寫,酷似現(xiàn)代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依于其蒲”則是魚在藻中搖頭擺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寫至全景,構成了一組極具情節(jié)性和象征意味的魚藻情趣圖。而詩的每章后兩句則是寫王,“王在在鎬”、“飲酒樂豈”,形式上只是語序顛倒,實則暗含活動順序和因果。春秋時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歡樂的象征。若無“豈樂”的心緒則不會去“飲酒”。而在酒過三巡之后,那歡樂的氣氛在酒香彌漫中顯得更為濃烈。宴飲之景、歡樂之情躍然紙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對大王居所的無限贊嘆,也是對前兩章因果關系上的照應。從視覺效果上看,也正是點和面、局部和全景的關系,與觀魚的空間轉換一致,這樣整首詩比興和鋪排和諧無間,渾然一體。
通觀全詩,“魚”和“王”,“藻”和“鎬”在意象和結構上嚴格對應,起興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則了無新意。先賢以為此詩“以在藻依蒲為魚之得所,興武王之時民亦得所”(鄭箋)。雖然武王之說無以確證,但此說為讀者揭示了魚藻的另一層映射關系。詩人歌詠魚得其所之樂,實則借喻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和諧氣氛。正是有了這一層借喻關系,全詩在歡快熱烈的語言中充分展現(xiàn)了君民同樂的主題。因此,從形式和內(nèi)容結合的完美程度來考察,這首詩在雅詩中是較優(yōu)秀之作。
錢申仲大夫索四亭詩各賦一首 白云亭。宋代。周紫芝。 登臨思昔人,有意在山麓。舉首瞻孤云,悵懷思宰木。云亦初何心,意乃自感觸。人生風木念,此念何由足。忽忽不可留,悠悠空滿目。愿言結斯廬,聊用慰幽獨。
山腳散步由舍北歸。宋代。陸游。 空碧升團月,江郊弄夕霏。生涯今始是,年事古猶稀。冰解魚初躍,風和雁欲歸。興來忘遠近,草露已沾衣。
送楊訓導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明代。唐順之。 傳魁之世久知名,君作師儒更有聲。巳道江東桃李遍,春風還被魯諸生。
夏日御園閒詠 其三。。弘歷。 風槐煙柳綠成帷,影度紗欞午日遲。暫向幾馀閒學草,偶因吟罷亦敲棋。曲池新漲分魚子,碧宇高空放鶴兒。最愛子西傳好句,依稀山靜小年時。
北京八詠 其二 玉泉垂虹。。王洪。 碧嶂丹崖瀉不停,翠微云凈轉分明。春風不散空中影,夜月偏聞樹底聲。內(nèi)苑分來瑤草合,御橋流出鳳池平。仙源信與人間別,歲歲年年長自清。
碧山吟社流馨亭落成時中秋后一日。明代。談悌。 稅憩適時暇,勝在城西隅。紫氛靄佛剎,綠柚含華濡。昔彥麗詞藻,往躅何宏舒。蘊藉漬瀝液,德輝披瓊琚。亭虛湛豐草,杞棘方芟殳。拘云襲芳若,架虹通游魚。良宴溢浩思,醉曳青霞裾。